• 2009年第4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中国亚热带土壤可蚀性K值预测的不确定性研究

      2009, 46(2):185-191. DOI: trxb10.11766/200705230201

      摘要 (2450) HTML (0) PDF 0.00 Byte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可蚀性K值是土壤侵蚀模型(如 USLE和RUSLE)的必要参数,直接套用经验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会给土壤侵蚀预报带来不可估计的误差。本文以我国亚热带 7种典型土壤可蚀性 K值的观测值为依据,选用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相对误差(MRE)、均方根误差(RMSE) 和精度因子(Af)四种数学统计项为指标,评价了诺谟图模型、修正诺谟图模型、 EPIC模型、几何平均粒径模型和Torri模型等 5种土壤可蚀性 K值预测模型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 5种模型的不确定性从小到大的顺序为:Torri模型 <修正诺谟图模型和诺谟图模型 < EPIC模型 <几何平均粒径模型;Torri模型的MRE为0.291,不确定性依然很大。但经优化的 Torri模型,可将土壤可蚀性K值预测的不确定性降至最低, 其K的预测值与观测值的线性回归系数 b=1.028(R2=0.921, p<0.01), MRE仅为 0.120,可用于预测我国亚热带地区某些土壤可蚀性K值.

    • 坡面流输沙能力与土壤可蚀性参数对细沟土壤侵蚀过程影响的有限元计算模型研究

      2009, 46(2):192-200. DOI: trxb10.11766/200707060202

      摘要 (2500) HTML (0) PDF 0.00 Byte (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侵蚀预报模型对于定量评价水土保持效果,合理制定水土保持措施等具有重要意义。细沟侵蚀模型是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建立了一个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的细沟侵蚀预报模型,模型包括水流连续性方程、水流动力学方程和泥沙运移方程;同时,模型改进了部分参数的计算方法,以线性形式的水流输沙能力计算方法取代原有的对数形式方法,将土壤最大剥蚀率用于土壤可蚀性参数的计算;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模型进行顺序求解;Visual C++语言数值计算程序被用来模拟细沟侵蚀产沙变化过程,并进行了一系列室内试验验证该数学模型、模型参数及数值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改进的模型参数计算方法能够准确地反映土壤可蚀性参数与水流输沙能力对细沟侵蚀过程的调控作用.

    • 老挝南部Antoun地区花岗闪长岩风化壳中常量和稀土元素分布

      2009, 46(2):201-209. DOI: trxb10.11766/200708110203

      摘要 (2860) HTML (0) PDF 0.00 Byte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粉晶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和ICP-MS等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季风型气候条件下老挝Attapeu省Antoun地区二叠纪花岗闪长岩上发育的砖红土型风化壳矿物组成、常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风化产物呈酸性,风化壳表土上形成薄层硅质壳层,表土中石英含量最高、铁氧化物含量低和高岭石含量低,符合典型的灰化土特征。随着风化作用加强,Fe2O3、TiO2和Al2O3出现富集,K2O、Na2O、CaO和MgO出现淋失。石英出现富集原因可能是雨季降水冲刷和酸性水淋溶掉高岭石等黏土矿物,而旱季SiO2含量上升至地表富集形成硅质薄壳缘故。剖面稀土元素分布型式为轻稀土富集型,∑REE在风化壳中部达到最高值318 mg kg-1,剖面上Ce和Eu均呈正异常-负异常-正异常变化趋势,∑REE最高值出现在Ce和Eu负异常和(Fe2+/Fe3+)较高层位,∑REE与Fe2O3显著正相关。REE富集与铁铝氧化物和黏土矿物吸附有关,也与相对还原的酸性环境有关.

    • 关中东部地区退耕还林对土壤微形态的影响研究

      2009, 46(2):210-217. DOI: trxb10.11766/200710130204

      摘要 (2490) HTML (0) PDF 0.00 Byte (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偏光显微镜和Sisc Ias V8.0软件对关中东部典型农耕地和花椒园土壤的微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花椒园土壤有相同的剖面构型Ap1-Ap2-BC;粗颗粒矿物组合均以石英和长石占优势;与耕地相比,花椒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增多,粗颗粒趋于变小变圆的程度降低,C/F (10 μm)值较大;残积黏土和无定形铁含量增加,孔隙所占比例增加。这说明短时间内退耕还林对土壤剖面的构造和矿物组合影响不明显,但是对土壤微形态有显著影响;花椒园土壤更有利于旱塬地区土壤的吸水和保水,使其有机质含量增加.

    • 黄土高原塿土覆盖层与黏化层的土壤水文效应

      2009, 46(2):218-226. DOI: trxb10.11766/200805050205

      摘要 (2217) HTML (0) PDF 0.00 Byte (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黄土高原塿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中属土垫旱耕人为土类的相应亚类,其土壤水分状况是诊断表层所属人为表层类堆垫表层(覆盖层)和诊断表下层(黏化层)的重要诊断特征。以土壤持水性能、蒸发性能和水分移动性能为切入点,对塿土覆盖层和黏化层的土壤水文效应进行研究论证,以期对土垫旱耕人为土类及其亚类的诊断层与诊断特征获取更深层的认识.

    • 中国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区域分异研究

      2009, 46(2):227-234. DOI: trxb10.11766/200709280206

      摘要 (3304) HTML (0) PDF 0.00 Byte (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温度是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其区域分异和季节性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壤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紧密相关。本研究根据中国1971~2000年地面气候资料中年均和月均土壤温度、气温和降水数据,分析了我国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及其区域分异特征,并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土壤温度的季节性变化非常明显,土壤温度从春季到夏季变化最大,20℃等温线的纬度跳跃接近25�,而由冬季到春季土壤温度的变化最为缓和。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区域中土壤温度与气温、降水之间的相关性也各不相同,在温带区域和青藏高原区,气温是土壤温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区土壤温度的季节变化受到气温和降水的共同作用.

    • 三峡调蓄条件下长江河口地区滨海滨江土壤盐渍化状况研究

      2009, 46(2):235-240. DOI: trxb10.11766/200706150207

      摘要 (2408) HTML (0) PDF 0.00 Byte (1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研究三峡调蓄过渡期长江河口地区秋季滨海滨江土壤的盐渍化状况,进行土样采集和盐分组成测定,利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区域土壤盐渍化类型和特点进行主成分分析,对区域土壤盐分剖面类型进行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三峡调蓄过渡期河口地区秋季土壤以盐化潮土为主,阳离子组成Na+为主,阴离子组成SO4 2-型略多于Cl-型,土壤剖面盐分以上升积聚为主,盐分积聚既呈现短期盐峰又有长期积累现象,存在盐渍化趋势,并主要受干旱枯水因素影响。三峡调蓄的影响程度有待进一步研究。提出应有针对性地采取合理灌排措施和Na质盐碱土改良措施.

    • 前期含水量对机械压实后黑土团聚体特征的影响

      2009, 46(2):241-247. DOI: trxb10.11766/200805190208

      摘要 (2569) HTML (0) PDF 0.00 Byte (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前期含水量下机械碾压处理后土壤干筛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粒级分布、破坏率(PAD0.25)、分形维数(D)、平均重量直径(MWD)、平均重量比表面积(MWSSA)等特征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对比研究了干湿处理条件下模拟机械作业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黑土耕作区0~30 cm范围内团聚体组成上干筛团聚体以>2 mm粒级的团聚体比例最高,而水稳性团聚体则随着粒级的减小,比例逐渐增加。不同前期土壤含水量能够对机械压实黑土的团聚体组成分布、分形等特征产生影响,低含水量时,机械碾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团聚,但同等负荷下多次积累压实会削弱土壤的水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而在高含水量时,机械碾压相对更易对黑土团聚体产生负效应,加剧破坏、抑制团聚,降低其水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同时发现,MWSSA与其他常用团聚体特征值PA0.25、MWD、D、PAD0.25的线性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说明MWSSA同样可以作为分析和研究土壤团聚体特征的有效指标。研究结果可为科学指导大机械作业提供理论依据.

    • 氮肥品种对亚热带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2009, 46(2):248-254. DOI: trxb10.11766/200707100209

      摘要 (2234) HTML (0) PDF 0.00 Byte (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亚热带湿热地区红壤性旱地(SU),灌丛(GB),林地(QF)为研究对象,通过在30℃和60%WHC水分条件下,35 d的培养试验,研究了外源铵态氮输入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pH较高的土壤SU(pH=6.27),施用硫铵、尿素和碳酸氢铵后,硝态氮累积量和N2O排放量均高于未施氮的处理,且随施N量增加而增加。对于酸性土壤GB(pH=4.82)和QF(pH=4.46),施用硫铵明显地抑制硝化作用,但却极大地促进N2O排放;施用尿素和碳酸氢铵对硝化作用有微弱的促进作用或无明显的影响,N2O的排放则略低于对照或无明显差异。酸性土壤中,加入不同类型的氮肥后,N2O排放量与硝态氮含量的比例与加入氮肥后测定的土壤pH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氮肥品种影响N2O排放量与硝态氮产生量比例的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

    • 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其碳、氮、磷分布特征

      2009, 46(2):255-262. DOI: trxb10.11766/200711090210

      摘要 (2959) HTML (0) PDF 0.00 Byte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江西红壤地区不同利用方式引起的土壤质量和肥力的相应变化,研究了不同肥力水平、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旱地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养分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荒地土壤中>5 mm 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利用方式,花生地和果园土壤则以0.25~0.053 mm的水稳性团聚体为主。各肥力水平下,菜地土壤中除>5 mm 水稳性团聚体外,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花生地、果园和荒地土壤。说明菜地土壤长期大量施肥,导致土壤碳、氮、磷养分含量均相对丰富。不同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有机碳、全氮主要分布在>5 mm、5~2 mm和2~1 mm的较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中。说明随着团聚体粒径增大,其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全氮的消长趋势和有机碳一致。土壤全磷较均匀地分布在水稳性团聚体中,如高肥力菜地和荒地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全磷含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各利用方式旱地红壤中2~1 mm 和1~0.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

    • 三种南方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Ⅱ.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化学结合机制

      2009, 46(2):263-273. DOI: trxb10.11766/200708280211

      摘要 (3641) HTML (0) PDF 0.00 Byte (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对我国南方3种典型的水稻土有机碳团聚体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的团聚体颗粒组进一步进行有机碳键合形态分析,考察不同键合态有机碳在不同粒径团聚体的分布,由此探讨这些水稻土中有机碳积累中物理作用基础上的化学机制。结果表明:钙键合态有机碳(Ca-SOC)多分布于2 000~200 μm的粗团聚体颗粒组中,且在紫色水稻土中含量最高(达到9 g kg-1左右),而红壤性水稻土中最低(不到3 g kg-1);相反,铁铝键合态有机碳(Fe(Al)-SOC)趋向于在细团聚体颗粒组集中,是<2 μm颗粒组中有机碳的优势组分,且以红壤性水稻土中最高(介于20~30 g kg-1之间),紫色水稻土中最低(仅为10 g kg-1左右),这与该团聚体颗粒组中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分布相吻合。统计分析表明,易氧化态碳(LOC)占有机碳(SOC)的比值与Ca-SOC占SOC的比值表现为正相关关系,而与Fe(Al)-SOC占SOC的比值表现为反相关关系。直径为2 000~200 μm的粗团聚体中的Ca-SOC和Fe(Al)-SOC对长期不同耕作和施肥的响应最为敏感,良好的耕作施肥下水稻土有机碳的积累主要表现为Fe(Al)-SOC的增加。氧化铁铝的含量与SOC和LOC的含量之间存在一定的依变关系,说明这些土壤发生的无机组成分在有机碳的保护与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以红壤性水稻土粗团聚体中的氧化铁铝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最强。由此看来,团聚体更新中物理保护的有机碳在细团聚体形成中进一步与氧化铁铝的键合可能是这些水稻土中有机碳稳定的重要机制.

    • 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有机氮组分和有机碳的影响

      2009, 46(2):274-280. DOI: trxb10.11766/200706190212

      摘要 (3244) HTML (0) PDF 0.00 Byte (1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河南封丘潮土的13年长期施肥试验,采用Bremner法研究了潮土耕层有机氮组成的变化,分析了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氮组份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与不施肥和单施化肥相比,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酸解有机氮、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非酸解有机氮和有机碳的含量。有机氮主要由酸解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组成,其次为酸解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有机氮,氨基糖态氮含量最小。施有机肥尤其利于氨基酸态氮和非酸解有机氮的形成。施肥处理的酸解有机氮占全氮的比例减小,主要是由氨基酸态氮、酸解铵态氮占全氮的比例减小所致。与1989年试验开始时的土壤初始值相比,施有机肥能提高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在供应等氮磷钾的情况下,有机无机配施增加了土壤供氮能力、有机质含量和作物产量,是维持土壤肥力和保护环境最优的施肥方式.

    • 长期肥料试验对土壤和水稻微量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2009, 46(2):281-288. DOI: trxb10.11766/200706080213

      摘要 (3321) HTML (0) PDF 0.00 Byte (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长期肥料试验会影响土壤中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状况以及作物对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的吸收。本文研究了长期的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糙米中微量元素Cu、Zn、Fe、Mn和重金属Pb、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17a连续施用猪粪及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土壤Cu、Zn和Cd全量,而土壤Fe、Mn和Pb全量在不同施肥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施肥增加了土壤有效态Cu、Zn和Fe含量,其中施用猪粪及秸秆还田的3个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态Cu、Zn和Cd含量,而土壤有效态Pb含量在不同施肥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糙米Cu、Zn、Fe、Mn和Pb含量变化较小或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在3个施猪粪和秸秆还田处理中,糙米Cd含量均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0.2 mg kg-1)。水稻地上部吸收积累Cu、Zn、Fe、Mn、Pb和Cd总量与其地上部生物量呈正相关,土壤Cu、Zn、Cd有效态与全量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而糙米中的镉含量与土壤镉含量有较好的相关关系。长期施用畜粪导致土壤Cd污染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 测定土壤氨基糖和氨基酸手性异构体中氮同位素比值的气相色谱/质谱方法

      2009, 46(2):289-298. DOI: trxb10.11766/200706080214

      摘要 (2656) HTML (0) PDF 0.00 Byte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建立了利用活性碳源和15N-NH4 +培养-气相色谱/质谱联机测定土壤氨基糖和氨基酸手性异构体15N富集比值的方法,从而可有效区分土壤中原有的和利用外源氮素新合成的氨基化合物。在活性底物存在下,外加同位素氮素被迅速同化并合成氨基化合物,因而利用质谱技术可检测到同位素峰的强度变化。由于氨基糖和中性及酸性氨基酸分子中只有一个N原子,15N富集度可通过同位素峰(F+1)与母峰F相对强度的比值计算;但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的质谱碎片m/z 439含有两个N原子,15N富集度应利用m/z 441(F+2)的相对强度的变化计算。15N在目标化合物中的富集程度用原子百分超(APE)评价,D-氨基酸的APE还需进一步利用水解诱导的外消旋化系数(HIR%)校正。APE值可反映氨基化合物的循环速率大小,是研究土壤氮素动态变化的有力工具.

    • 缓控释肥料养分释放特性评价及快速测定方法研究

      2009, 46(2):299-307. DOI: trxb10.11766/200712170215

      摘要 (2812) HTML (0) PDF 0.00 Byte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水中浸提释放法和土壤恒温培养法,按照缓控释肥料行业标准(HG/T 3931-2007)和欧洲标准化委员会(CEN)推荐的控释肥料评价标准,对5种缓控释肥料的氮素释放特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采用25℃常温浸提法测定与100℃快速浸提法测定,后者的养分释放率加快。用100℃快速浸提法建立预测预报缓控释肥料在常温下(25℃)的释放期的回归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相关系数大于0.98),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差1~3 d。对于25℃常温浸提法测定释放期分别为66 d和84 d的塑料包膜控释复合肥(CRF)和树脂包膜控释复合肥(CRF3),用100℃电导率法预测的养分释放期分别为65 d和81 d,相对误差小于3.5%,可见电导率法也可以准确快速地预测包膜控释复合肥料的养分释放率和释放期。用初期养分释放率、平均释放率和养分释放期等参数,可用于缓控释肥料的综合评价.

    • 用悬液Wien效应研究Na+、K+、NH4+、Ca2+、Zn2+和Cd2+阳离子与红壤黏粒间的相互作用及能量关系

      2009, 46(2):308-314. DOI: trxb10.11766/200711090216

      摘要 (2372) HTML (0) PDF 0.00 Byte (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悬液Wien效应法研究了Na+、K+、NH4+、Ca2+、Zn2+和Cd2+ 阳离子与红壤黏粒间的相互作用及能量关系。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红壤黏粒与阳离子Na+、K+、NH4+、Ca2+、Zn2+和Cd2+的平均结合自由能分别为:4.50、7.35、7.15、9.12、9.84 和9.63 kJ mol-1。含Ca2+悬液的电导率随场强增加而递增最快, 含Na+ 和 NH4+悬液的电导率随场强增加而增加最慢,而含K+、Zn2+ 和 Ca2+的悬液电导率的增速相近、介于其间。红壤悬液中不同阳离子的解离速率顺序为Ca2+ > K+ > Zn2+ = Cd2+ > Na+ = NH4+。在低场强(15~80 kV cm-1)下,不同阳离子的平均吸附自由能 Δ Gad没有差异。在场强100 kV cm-1以上,二价阳离子的Δ Gad明显大于单价阳离子,不同阳离子间Δ Gad的大小顺序为NH4+ ≤ Na+< K+ < Cd2+ < Zn2+ < Ca2+。在场强150 kV cm-1时, 红壤黏粒与阳离子Na+、K+、NH4+、Ca2+、Zn2+ 和Cd2+的平均吸附自由能分别为0.64、0.80、0.57、1.66、1.43 和1.27 kJ mol-1, 二价阳离子的平均吸附自由能约为单价离子的2.5~3倍。低场强(10~30 kV cm-1)时,红壤悬液中阳离子的平均解离度顺序为Na+ >> K+ = NH4+ > Ca2+> Zn2+ = Cd2+, Na+离子平均解离度的递增速率 (场强增加1kV cm-1所引起的解离度增量)最大,为0.000 427 cm kV-1,其次是Ca2+离子,为0.000 221 cm kV-1,其余阳离子为0.000 12~0.000 14 cm kV-1

    • 应用XAFS研究草酸根和胡敏酸对As(V)在红壤中吸附的影响

      2009, 46(2):315-320. DOI: trxb10.11766/200706220217

      摘要 (2257) HTML (0) PDF 0.00 Byte (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合吸附实验和X光吸收精细结构光谱(XAFS)分析,研究了草酸根和胡敏酸对As(V)在红壤中吸附的影响,分析了As(V)在红壤中的化学形态和微观结构以及草酸根、胡敏酸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当pH 6.0时,红壤主要是通过基团交换反应吸附As(V),草酸根和胡敏酸可以通过竞争吸附位点抑制红壤中As(V)的吸附,其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大而增强。XAFS光谱学数据表明,红壤中吸附的砷以+5价态存在,主要与铁铝矿物形成以约0.317 nm As-Al和0.328 nm As-Fe原子间距为特征的双齿双核结构的内层复合物,复合物结构类型不受砷浓度和草酸根、胡敏酸的影响.

    • 水稻强化栽培对稻田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09, 46(2):321-325. DOI: trxb10.11766/200711220218

      摘要 (2376) HTML (0) PDF 0.00 Byte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对强化栽培(SRI)和常规水作(TF)条件下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及相关养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水作相比,强化栽培增加了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分别提高了53.1%~173.8%、61.7%~229.4%、10.0%~55.9%,统计差异显著(p<0.05)。强化栽培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比常规水作提高了12.2%~43.6%,22.7%~175.4%,统计差异显著(p<0.05)。与常规水作比较,强化栽培提高了分蘖期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转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12.6%、30.0%、15.1%、13.8%;强化栽培也显著增加了土壤碱解氮含量,但有效磷含量差异不显著.

    • 浙江天台山七子花林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与动态变化

      2009, 46(2):326-333. DOI: trxb10.11766/200712100219

      摘要 (2445) HTML (0) PDF 0.00 Byte (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0年4月至2001年4月逐月对浙江天台山七子花林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初步分析凋落物、季节、海拔等因素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蜱螨目(57.06%)和弹尾目(21.21%)为七子花林的优势类群,膜翅目(4.72%)、双翅目(3.65%)、综合纲(2.74%)、寡毛纲(2.68%)和鞘翅目(2.57%)为常见类群。(2)七子花林各样地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在5月份和11月份都表现为峰值,在7月份至8月份的干热期个体数量明显下降。(3)处于中海拔地区(780m)呈共优群落的七子花林样地土壤动物的密度最大、类群数最多、多样性指数最高。(4)各样地土壤动物在土层中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表聚性特点,然而,在7月份至8月份的干热期,出现底层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多于表层的逆分布现象.

    • >综述与评论
    • 核酸分析方法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2009, 46(2):334-341. DOI: trxb10.11766/200707230220

      摘要 (2527) HTML (0) PDF 0.00 Byte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微生物分类群的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特征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化研究手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核酸分析方法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注入了新活力。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所采用的核酸提取方法及核酸分析方法。重点阐述了基于PCR的分子指纹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基因芯片等核酸分析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应用。各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可扬长避短,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从而能够提供更加丰富而准确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种群丰度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也将成为这一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

    • >研究简报
    • 黑龙江省南部黑土区土壤微量元素空间变异及影响因子——以双城市为例

      2009, 46(2):342-347. DOI: trxb10.11766/200708200221

      摘要 (2235) HTML (0) PDF 0.00 Byte (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毛乌素沙地小叶杨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研究

      2009, 46(2):348-351. DOI: trxb10.11766/200707120222

      摘要 (1925) HTML (0) PDF 0.00 Byte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皆伐火烧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

      2009, 46(2):352-355. DOI: trxb10.11766/200805040223

      摘要 (2227) HTML (0) PDF 0.00 Byte (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攀枝花矿区土壤对钒的吸附特征研究

      2009, 46(2):356-360. DOI: trxb10.11766/200704240224

      摘要 (2048) HTML (0) PDF 0.00 Byte (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上海农田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污染分布状况研究

      2009, 46(2):361-364. DOI: trxb10.11766/200707240225

      摘要 (2325) HTML (0) PDF 0.00 Byte (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水稻土FDA水解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及应用

      2009, 46(2):365-367. DOI: trxb10.11766/200707100226

      摘要 (2587) HTML (0) PDF 0.00 Byte (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不同植龄啤酒花根际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初步分离鉴定

      2009, 46(2):368-371. DOI: trxb10.11766/200704180227

      摘要 (2254) HTML (0) PDF 0.00 Byte (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