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46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 研究论文

    1  湘中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
    余昌训 彭渤 唐晓燕 谢淑容 杨广 尹春艳 涂湘林 刘茜 杨克苏
    2009, 46(4):557-570. DOI: 10.11766/trxb200810110401
    [摘要](4219) [HTML](0) [PDF 0.00 Byte](154)
    摘要:
    以湘中发育于下寒武统黑色页岩之上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安化东坪、烟溪,桃江,宁乡等地的典型土壤及相应成土母岩,利用等离子质谱(ICP-MS)、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分析技术,对土壤、成土母岩(黑色页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包括重金属元素、稀土元素等)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湘中下寒武统黑色页岩土壤风化作用强烈,风化指数CIA均在73以上。强烈的风化使得土壤具有明显贫CaO、Na2O,而富Al2O3、Fe2O3的化学组成特征。土壤因继承成土母岩(黑色页岩)的特征而富集Mo、Cd、Sn、Sb、U、V、Cr、Co、Ni、Cu、Zn、Tl、Pb、Th等多种重金属元素,其综合富集指数(EI值)平均在3以上,最高达17。地质累计指数(Igeo)评价结果显示,土壤重金属的富集已达到污染程度,土壤存在Cd、Mo、Sb、U、Sn、V、Cu、Tl、Ba等重金属的污染,并以Cd、Mo、Sb等重金属污染最强,达中度至极强污染程度。重金属与主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中的重金属主要赋存于黏土矿物和铁氧化物(针铁矿)等矿物相中,其中Ba、Sn、Th、Cu、Sc等主要赋存黏土矿物中;Zn、Ni、Mn、Co、Cd、Tl、Pb等则主要赋存于铁氧化物矿物(针铁矿)中;而Cr、V、Mo、Sb、U等则不受黏土矿物和铁氧化物矿物的控制。此外,不同地区土壤的Zr/Hf、Ta/Nb、Nd/Sm等元素比值相对稳定,依次为36.0、0.085、5.30(n=73),并与相应的成土母岩(黑色页岩)相应值基本一致。土壤与成土母岩具有相同的稀土配分型式,且成土过程中稀土元素不发生明显的分异。微量元素比值和稀土元素特征指示土壤中的重金属来自成土母岩(黑色页岩)本身,为自然污染源.
    2  模糊c-均值算法在区域土壤预测制图中的应用
    檀满枝 陈杰
    2009, 46(4):571-577. DOI: 10.11766/trxb200712260402
    [摘要](2692) [HTML](0) [PDF 0.00 Byte](162)
    摘要:
    基于模糊c-均值算法和地统计学空间插值,在面积约为1 km2的研究区内进行区域土壤预测制图。研究结果表明:根据研究区123个剖面和土钻样点,通过分析它们在形态学上的特征和定量属性,建立了9类诊断特征土层。通过FCM算法模型,获得4类最佳分类数,模糊指数为1.7。类别数目与研究区受地形、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的主要成土过程决定的土纲下土壤类型数目一致。将经过对称对数比转换的隶属度成分数据进行单一模糊类别隶属度土壤预测制图,4种类别土壤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渐变过渡特征,制图结果较理想。在单一类别隶属度土壤图的基础上生成最大隶属度土壤图,与常规土壤调查土壤图具有共同参比的基础.
    3  甘肃天水地区中新世古土壤的微形态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潘美慧 宋春晖 李吉均 张军 张平 惠争闯
    2009, 46(4):578-585. DOI: 10.11766/trxb200710150403
    [摘要](3078) [HTML](0) [PDF 0.00 Byte](89)
    摘要:
    通过对甘肃天水地区中新世古土壤(孙家剖面的第17~20层古土壤、下山剖面的第79~82层古土壤)微形态、粒度、碳酸钙含量、Rb/Sr、CIW、磁化率和色度指标的综合分析,揭示出该区中新世古土壤发育强度普遍高于当地现代土壤,其中早中新世中晚期古土壤发育程度相对较弱,古土壤类型为森林-森林草原型褐土碳酸盐褐土,成壤时期气候为湿润-半湿润,指示亚洲季风可能在早中新世中晚期已经出现,强度较弱,但仍高于现代当地季风强度;中中新世古土壤发育程度强,古土壤类型为森林淋溶型褐土至棕壤,成壤时期气候温暖湿润,说明中中新世夏季风可能已很强盛,并且明显高于现在当地季风强度.
    4  基于区域和亚类水平的中国水稻土氮储量空间分异格局研究
    林金石 史学正 于东升 王洪杰 赵永存 孙维侠
    2009, 46(4):586-593. DOI: 10.11766/trxb200710290404
    [摘要](2701) [HTML](0) [PDF 0.00 Byte](87)
    摘要:
    农田氮循环是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对中国水稻土氮储量及其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有利于了解农田土壤氮循环。本研究基于中国1∶100万土壤数据库和1 490个水稻土剖面数据,在水稻土亚类和土壤大区水平上对中国水稻土氮密度和氮储量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水稻土平均氮密度为12.4 Mg hm-2;中国水稻土氮储量为569 Tg。不同亚类水稻土平均氮密度以潜育型水稻土最高(19.7 Mg hm-2),漂洗型水稻土最低(8.71 Mg hm-2)。不同土壤分区氮密度最高的是西南区(17.4 Mg hm-2),最低则是南方区(11.5 Mg hm-2)。各亚类和区域间水稻土氮密度均有显著差异,但水稻土氮密度在各亚类间的变异大于各区域的差异,这表明水稻土地表水分状况对水稻土氮空间变异的影响程度较气候的影响大.
    5  长江三角洲城乡交错区农业土壤pH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以江苏省无锡市为例
    朱小琴 孙维侠 黄标 王洪杰 赵永存 史学正 于东升
    2009, 46(4):594-602. DOI: 10.11766/trxb200809170405
    [摘要](2825) [HTML](0) [PDF 0.00 Byte](100)
    摘要:
    城乡交错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土壤pH产生了明显的影响。以无锡市某城乡交错区为例,研究了土壤pH的时空变异及与土壤性质的关系,探讨了影响土壤pH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该区土壤pH变化较大(3.74~8.50),土壤酸度由交换性H+、Al3+ 共同决定,蔬菜地土壤由于交换性H+和Al3+ 的出现降低了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导致pH降低。稻田改种蔬菜后,土壤明显酸化,pH均值从6.43降至5.40;工企业周围土壤pH也明显降低;相反,在城镇周围及公路两侧土壤pH则明显较高。综合分析表明,该地区土壤pH的变化受农业活动影响较大,包括土地利用的变化,持续的强烈利用和大量施用无机化肥等;另外,工业活动也使得企业周围土壤pH明显降低;其次,公路和城镇建设带入的碱性物质使土壤pH增加,建议增加有机肥施用及水旱轮作进行改良.
    6  土壤非均匀水流运动和溶质迁移显色示踪方法研究
    王康 张仁铎 周祖昊 周清
    2009, 46(4):603-610. DOI: 10.11766/trxb200710170406
    [摘要](2853) [HTML](0) [PDF 0.00 Byte](90)
    摘要:
    根据碘-淀粉显色原理示踪土壤非均匀流动,探讨非均匀水流运动和溶质迁移描述方法。在1.0 m × 1.0 m尺度上开展试验,60 mm碘离子溶液入渗后,在70 cm深度内逐层开挖剖面,剖面中水流经过的区域喷洒淀粉溶液后显色,采用图像分析和率定的方法建立了土壤显色和碘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采用环状直方图,从浓度空间分布和信息量两个方面对流动非均匀性进行了描述。碘-淀粉显色示踪方法较好地显现了非均匀流动模式,环状直方图分析表明,浓度分布的离散程度随浓度值的减小而增加,描述流动的非均匀性需要考虑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流动非均匀特征,非均匀流动的相似性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明显下降.
    7  应用Multi-Langmuir模型评价土壤的表面电荷特性
    王代长 蒋新 贺纪正 卞永荣 饶伟
    2009, 46(4):611-616. DOI: 10.11766/trxb200709130407
    [摘要](2854) [HTML](0) [PDF 0.00 Byte](98)
    摘要:
    用返滴定技术测定土壤的可变电荷量(Qv),应用Muti-Langmuir模型评价土壤的表面电荷特性。结果表明,黄壤和黄棕壤可变电荷量的变化范围在0~45 cmol kg-1,红壤为0~21 cmol kg-1,砖红壤和赤红壤为0~14 cmol kg-1。可变电荷量(Qv)依赖土壤悬液的pH,3点位模型能很好地描述6种土壤的可变电荷量随pH的变化关系;黄壤、黄棕壤、湖南红壤、江西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的 pK1分别为4.45、4.46、4.76、4.62、4.66和4.74,可变电荷量Qv1分别为11.7、9.64、9.31、7.14、4.86和5.95 cmol kg-1。黄壤和黄棕壤pK1较红壤、砖红壤和赤红壤约低0.3。pK1与ZPC呈现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可变电荷量(Qv(i))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8  外源木炭对苄嘧磺隆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影响
    张燕 司友斌
    2009, 46(4):617-625. DOI: 10.11766/trxb200809230408
    [摘要](2527) [HTML](0) [PDF 0.00 Byte](85)
    摘要:
    采用振荡平衡法研究了除草剂苄嘧磺隆在3个不同粒径木炭和2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特征,重点考察了外源木炭对苄嘧磺隆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苄嘧磺隆在土壤和木炭中的吸附-解吸符合Freundlich方程。木炭对苄嘧磺隆有很强的吸附能力,木炭粒径越小,吸附能力越强。添加木炭能显著提高土壤对苄嘧磺隆的吸附量,木炭添加量越多,苄嘧磺隆吸附量越大,相对的解吸量越少。苄嘧磺隆在土壤和木炭中的解吸过程呈明显的滞后效应,且滞后效应随着苄嘧磺隆初始浓度增大和土壤中木炭添加量增大而逐渐加强。该项研究表明,以木炭作为人工添加吸附剂可有效的减少苄嘧磺隆从土壤中的流失.
    9  腾格里沙漠植被重建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高艳红 张志山 刘立超 贾荣亮
    2009, 46(4):626-633. DOI: 10.11766/trxb200804030409
    [摘要](3001) [HTML](0) [PDF 0.00 Byte](102)
    摘要:
    植被重建是防止和控制沙漠化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探讨腾格里沙漠植被重建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利用Li-6400-09土壤呼吸室于2007年观测了1989年建立的植被重建区和流沙区土壤呼吸差异,并采用根系隔离法区分了植被重建区的土壤基础呼吸和根际呼吸。结果表明,植被重建18 a 显著影响了该区土壤CO2的释放过程,总土壤呼吸速率由流沙区的CO2 0.107±0.008 μmol m-2 s-1显著增加到植被区CO2 0.483 ± 0.033μmol m-2 s-1,而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季节波动。植被重建不但导致根际呼吸速率增加,而且影响了土壤基础呼吸速率。此外,植被重建区灌木的缀块状分布格局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导致了土壤呼吸的空间差异.
    10  弱光条件下增铵营养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丁传雨 张攀伟 何欣 沈其荣 陈巍
    2009, 46(4):634-639. DOI: 10.11766/trxb200801070410
    [摘要](2646) [HTML](0) [PDF 0.00 Byte](94)
    摘要:
    采用营养液培养、人工模拟弱光的方法,研究了营养液中提高铵态氮供应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自然光强相比,弱光条件下小白菜产量大幅度降低,全硝营养的小白菜叶片硝酸盐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06%和23.3%,而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7.0%和34%;(2)弱光条件下,与全硝营养相比,营养液中含有15%的铵态氮处理的小白菜增产56.6%,叶片硝酸盐含量下降29%,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24%。因此,弱光条件下适当增加铵态氮可以显著提高小白菜产量,改善品质.
    11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和紫色土钾素容量和强度关系的影响
    张会民 徐明岗 吕家珑 石孝均 陈义
    2009, 46(4):640-645. DOI: 10.11766/trxb200806120411
    [摘要](2688) [HTML](0) [PDF 0.00 Byte](101)
    摘要:
    采用钾素容量/强度(Q/I)法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对水稻土和紫色土供钾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长期不同施肥影响,水稻土和紫色土的钾离子平衡活度比(AR0K)大小顺序均表现出: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化肥NPK配施(NPK)>不施肥(CK)>化肥氮单施(N)和化肥氮磷配施(NP);土壤活性钾(KL)、非专性吸附钾(-ΔK0)和专性吸附钾(KX)大小顺序水稻土为NPKM>NPK>CK>N和NP,紫色土为NPKM>NPK和CK>N和NP。长期施肥对水稻土钾位缓冲容量(PBCK)影响不明显,施肥15 a后紫色土PBCKK大小顺序为:NP>N>CK>NPKM和NPK。水稻土的AR0K、KL和-ΔK0值均大于紫色土,而其PBCK(21.7~29.1)和K+与Ca2+ +Mg2+ 交换自由能(-ΔG)值(11.4~13.9 kJ mol-1)小于紫色土(PBCK值为48.2~125.8,-ΔG值为14.9~19.9 kJ mol-1)。长期单施N和施NP条件下,土壤AR0K、KL、-ΔK0和KX值降低,而PBCK和-ΔG值升高,土壤(尤其是紫色土)钾素耗竭程度加剧,施NPK和NPKM减缓了土壤钾素的耗竭。长期不同施肥下,紫色土钾素的耗竭程度均高于水稻土,前者年均钾肥或有机肥的施用量不足.
    12  不同烤烟基因型根际钾营养和根系特性研究
    杨铁钊 杨志晓 林娟 翟争光 王霞 朱云集
    2009, 46(4):646-651. DOI: 10.11766/trxb200712250412
    [摘要](3189) [HTML](0) [PDF 0.00 Byte](111)
    摘要:
    以3个烤烟基因型农大202、K326和NC89为材料,采用土培和砂培试验,研究了烤烟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的变化,以及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对土壤钾的活化效应。结果表明,各基因型烤烟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不同,依次为农大202>K326>NC89;3个基因型烤烟根系分泌物对土壤钾素均有活化作用,农大202活化能力最强,各基因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与烤烟非根际相比,各基因型烤烟根际真菌数量增加。农大202根际真菌数量较大,极显著的高于K326 和NC89,K326和NC89两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3个烤烟基因型根际细菌数量差异达到极显著,而放线菌数量差异不显著。农大202根系阳离子交换量(CEC)高于NC89和K326的,但K326和NC89两基因型间的差异不显著。选育富钾烟草品种,应注重根系生理特性.
    13  河北粮田和菜地土壤大、中、微量元素肥力研究
    刘建玲 李仁岗 廖文华 张智猛 张庆江
    2009, 46(4):652-661. DOI: 10.11766/trxb200712030413
    [摘要](2711) [HTML](0) [PDF 0.00 Byte](96)
    摘要:
    采用小麦—玉米轮作、大白菜—辣椒轮作的4年肥料定位试验和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相结合的方法, 探讨了河北粮田和菜地土壤供氮、磷、钾、硫、锌、硼的能力,土壤氮、磷、钾的收支平衡及土壤养分的消长,以确定氮、磷、钾的合理用量。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中:全肥处理 (NPKZnS) 小麦的年均产量 7 278~7 475 kg hm-2 ,-N、-P、-K、-S的相对产量分别是全肥的 50%~52%、84%~87%、91%~95%、92%~93%;全肥处理玉米年均产量 8 396~9 041 kg hm-2,-N、-P、-K、-Zn的相对产量分别为全肥的 55%~59%、83%~86%、79%~91%、89%~94%,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养分限制因子排序为N>P>K>Zn>S, 施用1/2N、1/2P、1/2K基本可维持土壤氮、磷、钾表观收支平衡。小麦—玉米轮作中推荐N、P2O5、K2O的用量为450~500、135~150、90~135 kg hm-2。磷肥、硫肥施在小麦茬口、钾肥和锌肥施在玉米茬口。大白菜—辣椒轮作中:全肥处理(NPKZnB)白菜的年均产量为113.9 t hm-2,-N、-P、-K的相对产量分别为全肥的57%、64%、87%;辣椒的年均产量为23.7 t hm-2,-N、-P、-K、-Zn、-B的相对产量分别为全肥的46%、46%、68%、88%、85%,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排序依次为N>P>K>Zn>B。大白菜—辣椒轮作中,大白菜茬口N、P2O5、K2O推荐用量200、90、150 kg hm-2,辣椒茬口分别为300、170~180、400 kg hm-2, Zn和B在辣椒上有显著增产效应.
    14  天目山毛竹入侵阔叶林后土壤细菌群落16S rDNA V3区片段PCR的DGGE分析
    王奇赞 徐秋芳 姜培坤 秦华
    2009, 46(4):662-669. DOI: 10.11766/trxb200810050414
    [摘要](3103) [HTML](0) [PDF 0.00 Byte](107)
    摘要:
    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公认的基因库。毛竹入侵天然林并替代原天然林,导致地上植物多样性下降。为了解毛竹入侵天然林后地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分别采集了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和原始天然阔叶林下的土壤样品,应用建立于16S rDNA V3区片段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克隆测序比对来研究土壤细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3块林地土壤16S rDNA V3区片段高达30条以上,不同林分下土壤16S rDNA V3区片段的DGGE带谱差异不大,但各有特征条带。毛竹林与阔叶林土壤的细菌结构相似度高于其与竹阔混交林的相似度。通过DGGE条带的克隆测序比对发现,调查区土壤细菌主要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um)、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细菌属(Actinobacterium)和一些未命名的菌种,并且多数属无法纯培养的物种。本试验结论为: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内土壤细菌多样性丰富,不同林分下的土壤细菌有各自的特征种,但非优势种;毛竹入侵未导致土壤细菌结构以及多样性发生显著变化.
    15  接种微生物对土壤中Cd、Pb、Zn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杨卓 李术娜 李博文 朱宝成 袁洪水 郭艳杰
    2009, 46(4):670-675. DOI: 10.11766/trxb200711120415
    [摘要](2821) [HTML](0) [PDF 0.00 Byte](103)
    摘要:
    针对提高植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效果,以印度芥菜作为重金属富集植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巨大芽胞杆菌和胶质芽胞杆菌的混合微生物制剂(A处理)和黑曲霉发酵液(B处理)对植物修复Cd、Pb、Zn污染土壤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巨大芽胞杆菌和胶质芽胞杆菌的混合微生物制剂,不仅可以促进富集植物的生长,使其印度芥菜的生物量提高24.73%,并且可促进土壤Cd、Pb、Zn的活化,使土壤Cd、Pb、Zn有效态含量分别提高15.02%、7.65%和2.23%,增强富集植物对土壤的Cd、Pb、Zn富集吸收,使印度芥菜对土壤Cd、Pb、Zn的提取量分别提高52%、121%和23%,显著提高其植物修复效果。从对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来看,A处理对植株的伤害程度要低于B处理,它是一种有助于植物修复Cd、Pb、Zn 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制剂,在植物修复领域有较高的利用价值。然而,黑曲霉混合发酵液不适于促进植物修复应用.

    > 综述与评论

    16  稳定性碳同位素方法在稻田甲烷研究中的应用
    张广斌 马静 徐华 蔡祖聪
    2009, 46(4):676-683. DOI: 10.11766/trxb200710290416
    [摘要](3157) [HTML](0) [PDF 0.00 Byte](99)
    摘要:
    稻田甲烷产生、氧化等过程不仅影响甲烷排放量,还影响其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反之,稻田所排放甲烷的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也可用来定量研究甲烷的产生和氧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已将稳定性碳同位素方法广泛应用在稻田甲烷的研究中。本文介绍了稳定性碳同位素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稻田甲烷产生、氧化过程研究中的应用,指出了该方法在稻田甲烷研究中的不确定因素,为我国稻田甲烷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有力手段.
    17  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的氮素循环与平衡
    赵荣芳 陈新平 张福锁
    2009, 46(4):684-697. DOI: 10.11766/trxb200801290417
    [摘要](3654) [HTML](0) [PDF 0.00 Byte](146)
    摘要:
    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评估其优化潜力。研究表明,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每年的氮素输入中,化学氮肥、农家肥、降水、灌溉、非生物固氮和种子带入农田的氮分别为545、68、21、15、15和5 kg hm-2 a-1,氮素年输入总量为669 kg hm-2 a-1;每年的氮素输出中,作物收获带走的氮为311 kg hm-2 a-1,而氨挥发、反硝化和淋洗损失的氮分别为120、16和136 kg hm-2 a-1,氮素年输出总量为583 kg hm-2 a-1;氮素年盈余量为86 kg hm-2 a-1。目前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农田氮素处于大量赢余状态,从而导致氮素大量损失。因此,加强氮肥管理,提高氮肥利用率,加大有机肥施用的力度,是华北地区农田氮素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

    > 研究简报

    18  基于SI-Albedo特征空间的土壤盐渍化遥感监测指数研究
    哈学萍 丁建丽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高婷婷 张飞
    2009, 46(4):698-703. DOI: 10.11766/trxb200711020418
    [摘要](2963) [HTML](0) [PDF 0.00 Byte](127)
    摘要:
    19  基于红外衰减全反射光谱的温室土壤盐分特征研究
    邓晶 杜昌文 周健民 王火焰 陈小琴
    2009, 46(4):704-709. DOI: 10.11766/trxb200805040419
    [摘要](2590) [HTML](0) [PDF 0.00 Byte](104)
    摘要:
    20  矿物对溶解性有机质及其不同组分的吸附作用
    凌婉婷 高彦征 徐建明 汪海珍
    2009, 46(4):710-713. DOI: 10.11766/trxb200708120420
    [摘要](3168) [HTML](0) [PDF 0.00 Byte](97)
    摘要:
    21  1,2,4-三氯苯/四氯乙烯和1,2,4,5-四氯苯在土壤/沉积物上的竞争吸附
    舒月红 黄小仁 贾晓珊
    2009, 46(4):714-720. DOI: 10.11766/trxb200712300421
    [摘要](2338) [HTML](0) [PDF 0.00 Byte](88)
    摘要:
    22  土壤因子对柠条和沙棘根际AM真菌多样性及侵染状况的影响
    张好强 唐明 张海涵
    2009, 46(4):721-724. DOI: 10.11766/trxb200708130422
    [摘要](2394) [HTML](0) [PDF 0.00 Byte](98)
    摘要:
    23  收获方式对污染土壤上伴矿景天锌镉吸收性的影响
    李娜 吴龙华 骆永明 唐明灯 谭长银 蒋玉根 何旭华 滕淳茜
    2009, 46(4):725-728. DOI: 10.11766/trxb200710150423
    [摘要](3100) [HTML](0) [PDF 0.00 Byte](166)
    摘要:
    24  水平交换电场与EDDS螯合诱导植物联合修复Cu/Zn污染土壤
    仓龙 周东美 吴丹亚
    2009, 46(4):729-735. DOI: 10.11766/trxb200710170424
    [摘要](2539) [HTML](0) [PDF 0.00 Byte](95)
    摘要:
    25  丘陵平原过渡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DTs残留及潜在风险
    林静 杨万勤 张健 简毅 王奥 周利强
    2009, 46(4):736-740. DOI: 10.11766/trxb200710160425
    [摘要](2197) [HTML](0) [PDF 0.00 Byte](93)
    摘要:
    26  冀西北栗钙土有机碳、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特征研究
    刘合明 刘树庆
    2009, 46(4):741-745. DOI: 10.11766/trxb200804040426
    [摘要](2274) [HTML](0) [PDF 0.00 Byte](96)
    摘要:
    27  宏基因组漆酶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分析
    黄循柳 黄仕杰 郭丽琼 林俊芳
    2009, 46(4):746-751. DOI: 10.11766/trxb200810040427
    [摘要](2310) [HTML](0) [PDF 0.00 Byte](104)
    摘要:


    年第46卷第4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