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46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陕西洛川中更新统下部黄土入渗规律研究

      2009, 46(6):965-972. DOI: 10.11766/trxb200901200032

      摘要 (2155) HTML (0) PDF 4.10 M (2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陕西洛川凤栖镇剖面黄土与红色古土壤8个层位的入渗实验及孔隙度与CaCO3含量测定,研究了黄土与古土壤入渗特征和地下水富集条件。结果表明,陕西洛川西沟L4、L5、L6和L7黄土的稳定入渗率较大,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65 mm min-1;S4、S5、S6和S7古土壤稳定入渗率较小,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37 mm min-1;黄土层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较短,一般为60~90 min,红色古土壤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较长,一般为90~120 min。黄土层含水空间发育好、渗透性强和利于成为含水层,这是冷干的气候动力条件决定的。红褐色古土壤层含水空间发育较差、渗透性弱和利于成为隔水层,这是温湿的气候动力条件决定的。将洛川西沟剖面渗水实验数据用三种入渗公式分别进行拟合得出,通常采用的三个经验公式均适用于描述40万~70万a间发育的黄土和红色古土壤层的入渗规律。本文的研究拓宽了第四纪气候变化理论应用的新领域,表明更新世气候变化在黄土地层土壤水和地下水资源富集条件、富集规律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中有重要应用价值。

    • 紫色土壤风化发育程度与“钛值”关系的研究

      2009, 46(6):973-981. DOI: 10.11766/trxb200811250602

      摘要 (2547) HTML (0) PDF 0.00 Byte (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重庆地区按紫色土壤习惯命名采集各主要紫色地层母岩发育的54个土壤剖面样品,并进行全钛和无定形钛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紫色土全钛含量范围为TiO2 2.70~23.9 g kg-1,平均值7.52±3.90 g kg-1;土壤全钛含量高低主要与成土紫色母岩有关,而受土壤风化发育程度的影响不大,在剖面中分布规律不明显;用土壤“钛值”(全钛/无定形钛)比较,各紫色地层母岩初期风化发育的土壤(如石骨子土)钛值大小与母岩基本保持一致,表现为:三叠系飞仙关组(T1f)>侏罗系蓬莱镇(J3p)>侏罗系自流井组(J1—2z)>侏罗系沙溪庙组(J2s)>侏罗系遂宁组(J3s)>白垩系夹关组(K2j);但随土壤风化发育程度加深,钛值显著降低,且钛值大小顺序与土壤硅铝铁率所描述的土壤风化发育程度结果基本吻合,二者达极显著相关( r = -0.809 1** ),如果将紫色土壤钛值大小划分为Ⅰ~Ⅶ级,则可将不同风化发育度的紫色土壤归入相应的级别中,据此,可按级别对紫色土壤的风化发育程度做出描述.

    • 土垫旱耕人为土中某些痕量元素的迁移富集特征及其成因

      2009, 46(6):982-990. DOI: 10.11766/trxb200712280603

      摘要 (2746) HTML (0) PDF 0.00 Byte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反映了多个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生过程的结果。为探讨人为因素和自然成土因素在土垫旱耕人为土(塿土)形成过程中的影响,本研究在黄土高原区关中平原西部的渭河三级阶地上采集两个典型的土垫旱耕人为土剖面,以马兰黄土作为成土强度的参照样品,采用Zr作为稳定元素,研究痕量元素Cu、Zn、Pb、Rb、Sr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受介质的吸附、碳酸钙等易淋溶组分的淋溶淀积、作物吸收等因素影响,痕量元素Cu、Zn、Pb、Rb在剖面上总体呈中高型分布,即在干润淋溶土表层(2A层)和黏质化B层(2Bt层)含量有所增加而表现为富集;而Sr则发生强烈迁移,在2A层、2Bt层含量显著降低。在埋藏耕作层(Aupb层)、亚耕层(Aup2层)和现代耕作层(Aup1层),自下而上,Cu、Zn、Pb的含量呈缓慢增加趋势,但只有Zn的富集系数在YL01剖面0~15 cm内大于1.1,说明土壤发生过程是导致土垫旱耕人为土剖面中某些层次元素相对富集的主要原因,而人类活动对土垫旱耕人为土痕量元素的影响很弱,且主要在表层.

    • 二维虚拟土壤中溶质迁移行为的数值模拟研究

      2009, 46(6):991-997. DOI: 10.11766/trxb200901150025

      摘要 (2458) HTML (0) PDF 0.00 Byte (15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Voronoi图逐级碎裂方法,在二维正方网格上构造出不同等级的虚拟土壤来仿真具有丰富孔隙结构的真实土壤,并借助于随机行走模型,数值模拟了溶质粒子在该虚拟土壤中的迁移行为。结果表明,溶质粒子表现出反常扩散行为。对有偏倚的随机行走模型,其均方位移与时间呈正比关系<r2(t)>∝tK,即扩散系数D=K-1,长时间的K值更大,溶质粒子扩散更快;首次穿越时间满足正态对数分布,说明溶质粒子迁移是一阶随机过程;由连续时间随机行走理论,发现溶质粒子扩散非费克现象明显。同时发现不同的土壤孔隙结构及随机行走类型所对应的拟合参数不同,即它们也影响溶质粒子的迁移行为。该研究有利于人们从理论上定性理解和预测水及溶质在有大孔隙土壤中的迁移,保护地下水环境。

    • 冬小麦旱情监测中土壤水分估算模型的互补性——以河北省为例

      2009, 46(6):998-1005. DOI: 10.11766/trxb200805290605

      摘要 (2460) HTML (0) PDF 0.00 Byte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旱灾是影响我国农业最大的气象灾害。频发的冬春旱尤其是春旱恰逢冬小麦生长的关键阶段,对我国的冬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实现冬小麦旱情监测成为当前农业旱情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采用2005年EOS/MODIS数据产品,对春季不同时段内河北省旱情监测遥感信息模型的互补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冬小麦生长的不同时期,ATI模型与TVDI模型之间具有较好的互补性,3月冬小麦旱情遥感监测应选取ATI遥感信息模型;(2)4月~5月表层土壤的RSM-TVDI、RSM-ATI的拟合方程均通过了置信度α=0.001水平的t检验且相关性较好,TVDI和ATI均可以用来估算4月~5月土壤表层土壤水分;(3)4月~5月RSM-TVDI、RSM-ATI的相关性与误差分析结果表明:4月上旬和4月中旬可选择ATI模型或TVDI模型进行冬小麦旱情遥感监测,但以4月上旬选择ATI模型、4月中旬选择TVDI模型为佳,4月下旬~5月下旬TVDI模型是比较合适的冬小麦旱情遥感监测模型.

    • 冶炼厂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范围的界定与不确定性分析

      2009, 46(6):1006-1012. DOI: 10.11766/trxb200712260606

      摘要 (3118) HTML (0) PDF 0.00 Byte (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浙江省富阳市某冶炼厂周边以网格法采集了147个表层土壤样品,测定了铜、锌、铅和镉总含量。运用组合预测法(普通块状克里格法和三角网格插值法)预测了研究区各种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又运用指示克里格法预测了研究区各种重金属的污染概率;再分别依据土壤污染临界值(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概率的临界值(50%)来界定各种重金属的污染范围。本研究将基于两种方法的界定结果相对比来综合界定污染范围,并将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分为污染、未污染和不确定。综合界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分别有71.7%、80.0%、3.0%、83.1%的区域土壤被重金属Cu、Zn、Pb、Cd所污染,不能被确定是否被重金属Cu、Zn、Pb、Cd所污染的区域分别占20.8%、10.5%、12.5%和10.9%.

    •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环境质量与修复研究Ⅴ.废旧电子产品拆解场周边农田土壤含氯有机污染物残留特征

      2009, 46(6):1013-1018. DOI: 10.11766/trxb200711070607

      摘要 (3009) HTML (0) PDF 0.00 Byte (1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废旧电容器拆解场地周边农田基本保护区表层水稻土中含氯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及含量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20种PCBs总含量在84.19~377.4 μg kg-1之间,平均含量为204.8 μg kg-1,其中二氯、三氯、四氯代同系物总和占总PCBs的73.7%~96.2%,存在着PCBs的外源输入。HCH的总含量为10.61~33.11 μg kg-1,DDT总含量为11.36~33.28 μg kg-1,残留水平较低,但β-HCH、γ-HCH、∑HCH和∑DDT的平均含量均高于荷兰土壤标准的目标值。此外,DDT与土壤有机碳呈显著负相关,而其他含氯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并未呈现出与土壤有机碳的相关性.

    • 堆肥法处理含油污泥的研究

      2009, 46(6):1019-1025. DOI: 10.11766/trxb200801220608

      摘要 (2999) HTML (0) PDF 0.00 Byte (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添加稻草和有机肥对含油污泥进行了115 d的堆肥处理,动态监测了堆制过程中总石油烃含量、温度、C/N/P比例及功能微生物数量变化,测定了堆制前后石油组分和生物毒性,探讨了堆肥法处理降解油泥的效果。结果表明,堆肥处理后油泥中的总石油烃含量从123±1 g kg-1降低至71.7±0.7 g kg-1,降解率达42%,是未堆肥对照处理的2.5倍;堆体在第21天达到最高温度50℃;堆肥处理的C/N/P比例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堆肥过程中油泥中烃降解菌和芳烃降解菌与堆制前比较增加了近2个数量级。此外,含油污泥经堆肥法处理后生物毒性降低,EC50从1.77±0.28 mg ml-1提高至2.76±0.38 mg ml-1

    • 显微技术在植物Al毒研究中的应用

      2009, 46(6):1026-1032. DOI: 10.11766/trxb200801150609

      摘要 (2458) HTML (0) PDF 0.00 Byte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析比较了苏木精染色、荧光染色和扫描电镜3种显微观察技术在研究胡枝子Al胁迫下根尖形态变化中的优缺点。结果表明,苏木精染色法可以区分两种胡枝子品种及不同Al处理间的差异;荧光染色法可以显著区分对照和Al处理间的差别,而且在观察根表黏胶物质和Al在质外体分布时极为方便;扫描电镜可以区分Al处理同对照间的差别,但不能通过能谱分析区分品种间的耐Al性差异.

    • 不同氮肥处理对污染红壤中铜有效性的影响

      2009, 46(6):1033-1039. DOI: 10.11766/trxb200712280610

      摘要 (2557) HTML (0) PDF 0.00 Byte (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发现不同氮肥处理对污染红壤中铜有效性有显著影响。在培养前期(0~15 d),施用尿素显著降低了红壤水溶态铜和有效态铜含量,而施用硫酸铵和硝酸钙则显著提高了水溶态铜含量,且硝酸钙的作用显著大于硫酸铵,但这两种氮肥对红壤有效态铜含量影响较小;培养60 d后,尿素对该红壤两种形态铜的抑制效应逐渐转为正效应,且硫酸铵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硝酸钙对红壤两种形态铜的促进作用不如尿素。氮肥的施用量对两种形态铜也具有显著影响。同一施氮水平下,水溶态铜含量和有效态铜含量在不同氮肥处理间均达显著差异(硫酸铵>尿素>硝酸钙)。不同氮肥影响红壤铜有效性的主要机制是土壤pH的变化,红壤水溶态铜和有效态铜含量均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

    • 水分胁迫对夏玉米胞间CO2浓度、维管束鞘细胞CO2泄漏和叶片碳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2009, 46(6):1040-1049. DOI: 10.11766/trxb200903090089

      摘要 (3049) HTML (0) PDF 0.00 Byte (15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采用碳稳定同位素技术和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分析探讨了不同水分条件对夏玉米各典型生育期胞间CO2浓度( Ci)、维管束鞘CO2泄漏率(φ)和叶片碳稳定同位素判别值(Δ13C)的影响,并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试验设四个水分条件: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5% ~100%(W1),50% ~75%(W2),30% ~50%(W3),0~30%(W4)。结果表明:(1)夏玉米拔节期水分胁迫时气孔关闭导致了Ci降低。在孕穗、抽雄和灌浆期,W1、W2和W3处理下Ci依次降低。W4处理由于严重干旱而导致Ci大于W2和W3处理;成熟期叶片的老化导致了Ci在成熟期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加而增加;(2)叶片Δ13C和Ci/Ca的关系受水分条件和生育期双重影响,从拔节到灌浆,叶片Δ13C在W1、W2和W3三种处理中的变化趋势与Ci/Ca一致,而成熟期则不一致;W4处理的叶片Δ13C从孕穗到灌浆的变化趋势与Ci/Ca一致,其余生长期不一致。而在各水分处理下,叶片Δ13C与φ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φ对叶片Δ13C的影响均大于Ci/Ca;(3)在不同水分处理中,φ的变化和叶片Δ13C的变化一致。W1、W2和W3处理下,φ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加而降低,但严重水分胁迫会增加φ。

    •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土有机碳分布变异及其矿化动态的影响

      2009, 46(6):1050-1058. DOI: 10.11766/trxb200712180612

      摘要 (2850) HTML (0) PDF 0.00 Byte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持续26 a的太湖地区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剖面有机碳分布、有机碳密度和变异幅度、及有机碳矿化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长期施肥使水稻土表层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较单施化肥更能促进表层有机碳累积。施化肥处理1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相对稳定,施有机肥处理2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相对稳定;(2)0~25 cm和0~50 cm土层,施有机肥处理的有机碳密度均高于施化肥处理,有机肥+氮+磷处理(MNP)和化肥氮+磷+钾处理(CNPK)的有机碳密度均为最高,秸秆+化肥氮处理(CRN)高于有机肥+秸秆+氮处理(MRN)。各施肥处理0~25 cm和25~50 cm土层有机碳变异幅度均高于对照C0。施有机肥处理的有机碳密度变异幅度均高于施化肥处理。化肥氮+磷处理(CNP)和有机肥+氮+磷+钾处理(MNPK)有机碳密度的变异性最大;(3)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第2~4天均达到最大,第3周后达到稳定,有机肥处理的最大矿化速率均高于化肥处理,各处理平均矿化速率为CO2 55.36~75.46 ml kg-1 d-1,稳定矿化速率为CO2 10~20 ml kg-1 d-1。在8周培养期内,施有机肥处理的累积矿化量始终大于施化肥处理,有机肥+秸秆+氮处理(MRN)的累积矿化量最大,各施肥处理土壤的矿化强度和稳定矿化率仍保持稳定.

    • 县域尺度红壤丘陵区水稻土有机碳模拟

      2009, 46(6):1059-1067. DOI: 10.11766/trxb200807070613

      摘要 (2628) HTML (0) PDF 0.00 Byte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区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及其管理是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江西省余江县为例,基于12a的长期试验和1998年、2001年的野外定位采样对比研究,利用反硝化分解模型–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在田块和县域尺度研究了县域尺度表层(0~20 cm)水稻土有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以长期试验数据验证,DNDC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水稻土表层有机碳的长期动态变化。2001年农田水稻土(面积为3.6×108 m2)表层(0~20 cm)有机碳总储量为2.9×109 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6.0 kg m-2。1998年至2001年余江县水稻土表层土壤有机碳库逐年增加,年际平均变化量为3.0×107 kg。通过对余江县水稻田模拟不同碳投入的情景,分析预测1998年至2017年土壤有机碳储量,种植绿肥提高秸秆还田比率同时减少化肥的投入,可有效地增加红壤区域有机碳蓄积.

    • 长期施肥对黑土有机碳矿化和团聚体碳分布的影响

      2009, 46(6):1068-1075. DOI: 10.11766/trxb200801030614

      摘要 (3085) HTML (0) PDF 0.00 Byte (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我国东北地区的连续施肥28 a的典型黑土,通过颗粒分组的方法,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团聚体形成和有机碳在各级团聚体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各粒级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促进了土壤中大颗粒团聚体(>0.25 mm)的形成,尤其以2~1 mm粒级增加的比例最大;而当化肥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后,主要促进土壤中<1 mm团聚体形成,尤其对0.5~0.25 mm粒级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最大。施肥(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化肥)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而且,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较单施化肥和单施有机肥的效果更好。随着团聚体粒级的降低,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配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在 2~ 1 mm和0.25~0.053 mm两个粒级中出现。单施化肥处理及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与无肥处理相比均增加了0.5~0.25 mm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单施有机肥的处理与无肥处理相比增加了1~0.5 mm粒级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然而,对于东北的典型黑土,2~1 mm和0.25~0.053 mm两个粒级对土壤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最大,表明团聚体对有机碳的保护作用是碳分配和矿化分解作用的综合结果,通过调控施肥种类可以达到有效保护土壤质量和肥力的效果.

    • 酸雨对菜地系统氮素收支的影响

      2009, 46(6):1076-1082. DOI: 10.11766/trxb200806220615

      摘要 (2568) HTML (0) PDF 0.00 Byte (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在酸沉降重污染区、轻污染区和对照区选择代表性的蔬菜样地,对土壤、蔬菜、降水、施肥、渗滤水等的氮素动态进行为时一年的定位、定时监测,研究了不同酸雨影响区氮素在菜地系统中的收支平衡。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由于酸雨影响了蔬菜的正常生长,致使酸雨影响区菜地系统中氮素收支失衡,酸沉降重污染区和轻污染区菜地系统中氮素I/O值分别为1.27和1.19;而对照区菜地系统中氮素I/O值为1.08,收支基本平衡。在酸沉降重污染区,降水输入系统的氮远大于轻污染区和对照区(约3~4倍),同时因酸雨危害,蔬菜产量明显低于对照区,仅为对照区产量的60%,使系统中通过作物收获的氮输出减少,结果导致大量氮滞留于土壤中并以硝态氮等形态淋失,给水环境带来了氮污染风险.

    • 海藻酸钠固定化包埋对氨氧化细菌除氨效果的影响

      2009, 46(6):1083-1088. DOI: 10.11766/trxb200809010616

      摘要 (2940) HTML (0) PDF 0.00 Byte (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海藻酸钠作为氨氧化细菌的包埋固定载体,以固定化氨氧化细菌对氨氮的去除率为主要指标,研究氨氧化细菌的最佳包埋条件,并比较了未固定细胞与固定化细胞两种处理对水中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浓度为4%、CaCl2浓度为3%、包菌量为3.0 g L-1时,氨气去除率均超过80%,达到最佳包埋条件。与未固定细胞的处理相比,固定化细胞对温度、pH的变化以及有机物、有毒物质污染等环境变化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

    •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壤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

      2009, 46(6):1089-1095. DOI: 10.11766/trxb200807250617

      摘要 (2513) HTML (0) PDF 0.00 Byte (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酒石酸)对红壤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有机酸(< 1 μmol g-1)对磷酸单酯酶活性有促进作用,且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柠檬酸 ≈ 草酸 > 苹果酸 > 酒石酸;而高浓度有机酸(> 5 μmol g-1)则为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大小依次为柠檬酸 > 草酸 > 苹果酸 > 酒石酸。当体系pH趋向酶促反应最佳pH时,磷酸单酯酶活性增强;反之,当体系pH远离酶促反应最佳pH时,磷酸单酯酶活性减弱。有机酸根一方面通过羧基的辅助作用提高磷酸单酯酶活性;另一方面通过释放土壤Al3+、Fe3+等金属离子,对土壤磷酸单酯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培养方法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009, 46(6):1096-1101. DOI: 10.11766/trxb200812090618

      摘要 (3112) HTML (0) PDF 0.00 Byte (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可培养性,获得纯培养微生物菌株,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基础。采用三种培养基对土壤细菌进行分时段计数,以细菌通用引物扩增细菌16S rDNA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 Hha I酶切PCR产物,对酶切图谱进行分型,研究不同培养方法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和可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LB、CSEA、WSA培养基192 h后每g干土获得的细菌数量分别为14.84×107、10.27×107和6.91×107CFU,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以WSA为最高,LB多样性指数最低;三种培养基培养的细菌菌群有一定的相似性,LB和CSEA培养基间的Jaccard指数为57.69%,LB和WSA培养基之间为53.13%,而CSEA和WSA培养基的相似性指数达66.67%;16S rDNA测序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土壤细菌优势种群在分类方面主要属于γ-和β-变形杆菌以及放线菌亚门,其中某些OTUs中的16S rDNA序列与Burkholderiaceae bacteriumRhodococcusMycobacterium属具有较高的同源性,推测其细胞能够分泌复苏促进因子,有效地提高土壤细菌的可培养性.

    • 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红壤旱地养分和结构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2009, 46(6):1102-1109. DOI: 10.11766/trxb200807300619

      摘要 (2689) HTML (0) PDF 0.00 Byte (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20a长期肥料定位实验,研究了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红壤旱地养分和结构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无机肥处理花生果产量分布为:氮磷钾处理 > 氮磷钾钙处理 > 磷钾处理 > 氮磷处理 > 氮钾处理,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并以长期缺施磷肥对花生果产量影响最大。除全钾含量外,土壤中氮、磷养分全量与有效磷、交换钾含量均较土壤初始值有一定程度的上升。长期单施无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土壤初始值增加了4.6~6.62 g kg-1。与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处理比较,单施无机肥土壤 > 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显著减少,团聚体破坏率提高了9.38%~16.56%,平均重量直径减少了0.15~0.18 mm。长期施用无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从而有效地提高花生果产量,但另一方面其对土壤结构造成的破坏也影响了花生产量的提高,选用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 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不同树种纯林土壤性质极化研究

      2009, 46(6):1110-1120. DOI: 10.11766/200812190620

      摘要 (2969) HTML (0) PDF 0.00 Byte (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或天然纯林土壤性质呈现偏离原平衡态并朝某个方向非平衡或极端化发展的现象被作者称为极化。作者提出了抗极化域(W)、抗极化度(R)、极化度(P)和极抗比(I)等土壤极化的表征指标,并采用多样地多样点混合采土法对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进入成熟生长期的不同树种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性质进行了广泛测定和极化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林地属于极强度极化(P>0.20)的土壤性质分别为:油松纯林的化学性质,侧柏、刺槐和沙棘纯林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白榆纯林的化学、生物学性质和微量元素,白桦纯林的生物学性质,茶条槭纯林的生物学和物理性质。(2)总体而言,油松和刺槐纯林会引起土壤的严重贫养化;侧柏纯林会引起土壤的严重富养化;白榆纯林虽然会引起土壤的富养化,但却使得微量元素越来越缺乏;白桦纯林主要会引起土壤生物学性质的恶化;茶条槭纯林土壤有偏贫养化和生物学性质恶化的趋势;沙棘纯林会导致土壤严重贫养化和生物、物理性质的恶化;小叶杨纯林土壤性质尚未发生明显极化。(3)总体而言,小叶杨、油松的抗极化能力均较强,而白榆的抗极化能力最低;相对于林木抗极化能力,土壤的绝对综合极抗比属于中等以上(Ia>0.40)的性质分别为:油松纯林的化学、物理性质,侧柏、刺槐和白榆纯林的所有性质,白桦纯林的生物学、物理和化学性质.

    • 盐胁迫下三角叶滨藜根系超滤特性的分析

      2009, 46(6):1121-1126. DOI: 10.11766/trxb200801070621

      摘要 (2568) HTML (0) PDF 0.00 Byte (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耐盐蔬菜三角叶滨藜(Atriplex triangularis)在盐胁迫下的蒸腾吸水量、Na+吸收和根系径向反射系数进行了测定,分析其根系超滤特性与植物耐盐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盐胁迫强度的增加,三角叶滨藜的Na+吸收量逐渐增多、蒸腾吸水量和根系径向反射系数则逐渐降低;但以根外溶液盐浓度为基础的Na+相对吸收量却呈降低趋势,同时进入木质部的Na+的量也不随根的径向反射系数的减小而显著增多。说明三角叶滨藜在盐胁迫下一方面通过改变根系的超滤特性,降低根系径向反射系数来防止木质部拉力过大导致的木质部空化的危险,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对盐分的吸收来避免盐分过多积累对植株的伤害.

    • 木霉对多菌灵的生物降解特性研究

      2009, 46(6):1127-1131. DOI: 10.11766/trxb200806160622

      摘要 (2664) HTML (0) PDF 0.00 Byte (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耐药性木霉菌株的诱变选育过程中,得到一株能在含多菌灵2 000 mg L-1 培养基上生长的变异菌株T32。该菌株在以多菌灵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中, 于25℃、200 r min-1 振荡培养5 d,对多菌灵的降解率达到61.4%。在pH6.0、25℃、5%接种量和加入0.5%酵母粉为最适降解条件下,该菌株对多菌灵、速克灵、扑海因、甲基布托津和三唑酮这5种常用化学农药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1.4%、92.1%、55.3%、40.1%和86.5%。对原土壤、自然风干土壤和高温烘干土壤中的多菌灵进行室内降解实验,在25~28℃、5%接种量、含水量维持15%的条件下处理10 d,对多菌灵的降解率分别达到78.6%、75.3%和70.5%.

    • 水稻连续免耕抛栽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2009, 46(6):1132-1139. DOI: 10.11766/trxb200810200623

      摘要 (2684) HTML (0) PDF 0.00 Byte (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于2005~2007年在双季稻田以翻耕处理为对照,研究了水稻连续免耕抛栽对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免耕1年(2季),有利于土壤物理性状的改善,随着免耕时间(3年6季)的延长,土壤物理性质变差。但免耕2年后,采用紫云英和稻草还田能降低免耕稻田的土壤容重,提高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免耕有利于土壤养分在表层土壤富集。土壤中三大类微生物总量免耕处理小于翻耕处理,免耕土壤细菌的数量增加,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减少。土壤中脲酶活性增加,而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均降低。脲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均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与土壤全氮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相关。该结果有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的参考意义.

    • >综述与评论
    • 中国土壤保护宏观战略思考

      2009, 46(6):1140-1145. DOI: 10.11766/trxb200907180315

      摘要 (3322) HTML (0) PDF 0.00 Byte (22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和长远观点研究我国土壤保护战略问题,对持续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农业生产与食物质量安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土壤保护的进展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找出了我国土壤保护工作的不足及其与国外的差距,提出了在我国土壤资源与环境保护宏观战略研究中急需解决的如下一些关键问题:(1)目前我国土壤保护上存在的主要问题;(2)我国土壤保护的指导思想和思路(即宏观战略),包括战略思想、战略方针、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及战略重点;(3)我国土壤保护战略的实施对策,包括土壤保护的管理对策、土壤保护的标准对策、土壤保护的科技对策、区域性土壤保护对策以及重要类型土壤的环境保护和修复对策。为制定和实施国家土壤保护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 当前国内外环境保护形势及其研究进展

      2009, 46(6):1146-1154. DOI: 10.11766/trxb200906190270

      摘要 (2339) HTML (0) PDF 0.00 Byte (1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全球环境问题,在总结国内外环保科技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初步论述了水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生物保护和矿物资源环境保护发展形势与科技研究动态,并分别提出了我国环境保护的战略重点,最后简要分析了未来环境保护发展的总趋势。

    • >研究简报
    • 土壤养分空间分析的局部随机法研究

      2009, 46(6):1155-1161. DOI: 10.11766/trxb200711260626

      摘要 (2404) HTML (0) PDF 0.00 Byte (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起源于暗棕壤和红壤的水稻土有机质特性研究

      2009, 46(6):1162-1167. DOI: 10.11766/trxb200812010627

      摘要 (2805) HTML (0) PDF 0.00 Byte (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覆盖与施肥处理对雷竹林土壤水溶性有机氮的影响

      2009, 46(6):1168-1171. DOI: 10.11766/trxb200711280628

      摘要 (2214) HTML (0) PDF 0.00 Byte (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外源腐殖酸对三种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

      2009, 46(6):1172-1175. DOI: 10.11766/trxb200807140629

      摘要 (2108) HTML (0) PDF 0.00 Byte (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