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47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基于水系改进的高分辨率DEM和GEOWEPP的流域产沙量估算及其空间尺度效应研究

      2010, 47(1):1-6. DOI: 10.11766/trxb200811030101

      摘要 (3743) HTML (0) PDF 0.00 Byte (1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水系改进的高分辨率DEM和GEOWEPP,从坡面、子流域和流域3种空间尺度对五桥河流域产沙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从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考察,流域的水土流失特征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坡面尺度到子流域尺度和流域尺度,研究区114.6 km2面积上的年产沙总量从3.79×105 t减少至1.25×105 t和0.84×105 t,单位面积年产沙量从33.09 t hm-2减少至10.94 t hm-2和7.29 t hm-2,年均泥沙输移比从1.000减小至0.331和0.220。将GIS与GEOWEPP结合,既能反映流域输出终端的泥沙量,又可以刻画流域内部土壤侵蚀的强度和空间分布,能为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布置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 几种降雨侵蚀力模型在潋水河流域的对比研究

      2010, 47(1):7-12. DOI: 10.11766/trxb200801150102

      摘要 (3079) HTML (0) PDF 0.00 Byte (1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分析江西兴国县潋水河流域东村水文站1967~2005年逐日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国内外常用的6种降雨侵蚀力计算模型,即周伏建等(A)、章文波等(B)、吴素业(C)、史志华等(D)、Wischmeier等(E)和CREAMS (F) 模型,分别计算其降雨侵蚀力大小。用有效系数和相对偏差对各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模型C比较理想,在计算降雨侵蚀力时具有较高的有效系数(0.97)和较低的相对偏差(0.073)。月雨量模型(A、C、E)与日雨量模型(B、D、F)相比,具有较高的有效系数和较低的相对偏差,说明月雨量模型要优于日雨量模型。从趋势系数来看,这两类模型的趋势系数均值分别为0.058和0.196,均为正值,说明39年来潋水河流域年降雨侵蚀力的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后者高于前者,说明用日雨量模型计算的年R值,其增加趋势高于月雨量模型.

    • 热带地区时间序列土壤中伊利石类矿物的演化——P. Barr�假设在热带地区土壤中也存在吗?

      2010, 47(1):13-18. DOI: 10.11766/trxb200811030103

      摘要 (2733) HTML (0) PDF 0.00 Byte (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P. Barr�等认为温带地区自然土壤中,由于植物根系将下层土壤中的钾和硅向上搬运,减缓了上层土壤中伊利石类矿物(混层伊利石/蒙皂石+伊利石)脱钾和脱硅过程,致使其长时间地存在较多的伊利石类矿物。本文旨在了解热带地区土壤中这一假设是否也存在,以海南琼北地区发育于由不同年代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所构成的时间序列土壤(1×104 a, (9.0±2.0)×104 a, (14.6±0.9)×104 a, 64×104 a, (133±18)×104 a, (181±8)×104 a)为对象,利用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了其黏土矿物的变化情况,结合土壤钾、硅、活性硅的分析结果,发现伊利石类矿物仅存在于(133±18)×104 a以前的土壤中,表层土壤中钾和硅的含量高于下层的土壤,活性硅含量随成土年龄而降低。为此,我们认为:P. Barr�假设在热带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在具有一定的生物复钾和复硅条件下,在成土初期也会存在,但最终会由于土壤强烈的脱钾和脱硅作用而逐步消失.

    • 双环入渗仪的缓冲指标对测定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2010, 47(1):19-25. DOI: 10.11766/trxb200808010104

      摘要 (3522) HTML (0) PDF 0.00 Byte (1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双环入渗仪在测定田间土壤饱和导水率时被广泛采用。本文采用不同直径的双环入渗仪(内环直径分别为20 cm、40 cm、80 cm和120 cm)和不同的内外环直径比,即不同的缓冲指标(0.2、0.33、0.5和0.71),进行了16组定水头积水入渗试验,研究了双环入渗仪缓冲指标对土壤饱和导水率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环直径较小的入渗仪,其累积入渗过程曲线的分布较分散;随着入渗环直径逐渐增大,分散范围逐渐缩小。另外,随着缓冲指标的逐渐增大,测定的土壤饱和导水率并没有明显的增大或减小趋势,但内环直径20 cm的入渗仪测定的土壤饱和导水率的波动最大,而80 cm和120 cm内径的双环入渗仪测定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最稳定,并且始终非常接近。因此,相对于双环入渗仪内环大小或土壤非均质性的影响,双环入渗仪的缓冲指标对于土壤饱和导水率测定的影响要小.

    • 土壤CEC的影响因子及Co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以青岛市大沽河流域为例

      2010, 47(1):26-32. DOI: 10.11766/trxb200805270105

      摘要 (6050) HTML (0) PDF 0.00 Byte (1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用地统计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大沽河流域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的空间变异和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上下层土壤CEC与有机质、黏粒和粉粒含量有着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砂粒含量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黏粒含量的相关系数最大,与粉粒含量的相关性最弱;对CEC的贡献能力依次为黏粒>有机质>砂粒, 黏粒的贡献能力平均为有机质的1.5~2.5倍;以黏粒为辅助变量的Cokriging(COK)较之Ordinary Kriging(OK)能提高插值精度,上下层均方根误差RMSE值分别减少了18.94%和41.05%,辅助变量与主变量的相关程度决定了估值的精度;大沽河流域中东、西北部及西南方向中部地区土壤CEC较高,而北部与西南角局部地区土壤CEC保肥能力非常弱,是以后土壤改良的重点地区,可通过增施有机肥以及改土培肥等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 基于不同PTFS的流域尺度土壤持水特性空间变异性分析

      2010, 47(1):33-41. DOI: 10.11766/trxb200811230106

      摘要 (3696) HTML (0) PDF 0.00 Byte (1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点估计模型、线性回归模型、非线性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四种PTFS分别预测大沽河流域90个土壤样本的田间持水量(θ-30 kPa)和凋萎含水量(θ-1 500 kPa),借助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其空间变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传统统计学分析认为非线性回归模型预测的效果最好,无论是实测值还是估计值,所有土壤样本θ-30 kPa的变异系数总是小于θ-1 500 kPa,两者均属于中等变异性;地统计学分析表明实测值和预测值的θ-30 kPa和θ-1 500 kPa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块金效应,且θ-30 kPa总是表现出较θ-1 500 kPa更强烈的空间相关性,通过分析θ-30 kPa和θ-1 500 kPa的半方差函数模型参数,发现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最能真实地反映试验区土壤持水特性的空间变异性特征.

    • 基于GARBF神经网络的土壤有效锌空间插值方法研究

      2010, 47(1):42-50. DOI: 10.11766/trxb200806260107

      摘要 (3271) HTML (0) PDF 0.00 Byte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土壤有效锌为研究对象,构建遗传径向基函数(GARBF)神经网络对该元素属性值进行空间插值,以训练样本集的测定值与预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逼近误差及检验样本的插值误差为评判标准,比较GARBF神经网络、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普通克里格(Ordinary Kriging)的拟合能力和空间插值能力。结果表明:同一区域两种抽样方案(a、b)下三种插值方法对训练样本的拟合能力为GARBF>RBF >Ordinary Kriging。以平均绝对误差和误差均方根作为插值精度的评价指标,GARBF与RBF神经网络相比,训练样本的逼近误差分别降低0.22~0.25(a方案)和0.10~0.11(b方案),检验样本的插值误差分别降低0.13~0.11(a方案)和0.02~0.13(b方案);GARBF神经网络与Ordinary Kriging相比,训练样本的逼近误差分别降低1.12~1.40(a方案)和1.45~1.88(b方案),检验样本的插值误差分别降低0.20~0.24(a方案)和0.14~0.32(b方案),GARBF神经网络的误差最小,插值精度最高。从GARBF神经网络的插值图可以看出,遗传算法避免了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点,扩大了对土壤中相关空间信息的搜索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类似克里格插值的“平滑效应”.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土壤中博德特氏菌探针的设计与应用

      2010, 47(1):51-57. DOI: 10.11766/trxb200801160108

      摘要 (3211) HTML (0) PDF 0.00 Byte (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 sp.)的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博德特氏菌的寡核苷酸探针FW_iso_62和FW_iso_761,在20%~60%甲酰胺均有很强的荧光信号。采用探针FW_iso_62及其竞争探针,结合Nycodenz和DAPI技术,建立定量检测土壤中博德特氏菌的DAPI-FISH方法。该方法可排除土壤颗粒的自动荧光对细菌信号的掩盖,保证图片中有大量微生物供统计分析,还能有效保存微生物的原位信息。应用该方法分析土壤中1,2,4-三氯苯降解菌博德特氏菌,结果未受氯苯污染的农田土壤中没有检测到博德特氏菌,而氯苯污染土壤中检测到大量的博德特氏菌,每克土壤含3.78×106个。将该污染土壤中分离的博德特氏降解菌及其降解菌群接种至农田土壤中,降解菌的数量均随培养而增加,一个月后分别占DAPI计数的1.7%和3.8%。本研究设计的探针可有效用于复杂环境样品中博德特氏菌的定性与定量检测.

    • 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消解机理及QSAR研究

      2010, 47(1):58-63. DOI: 10.11766/trxb200811120109

      摘要 (3011) HTML (0) PDF 0.00 Byte (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外界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消解规律与其自身的结构特征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采用最佳子集回归分析技术对有机磷农药的理论线性溶剂化能、拓扑参数、物理化学性质、量子化学描述符以及Dragon描述符与淹水、缺水土壤条件下的半衰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比较,构建了一系列QSAR模型。通过对各个模型的稳健性及预测能力的分析,得到由Dragon描述符构建的模型对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消解机理解释最好;模型分析表明,有机磷农药无论在淹水或缺水土壤环境中,其空间特定方向的拓扑结构对其消解过程起关键作用.

    • 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吸附解吸及氧化行为

      2010, 47(1):64-70. DOI: 10.11766/trxb200806080110

      摘要 (3159) HTML (0) PDF 0.00 Byte (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取等温吸附热力学方法,探讨了锰氧化合物(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吸附解吸和氧化特征及温度、pH等因素对其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Cr(Ⅲ)初始加入量的增加,总铬吸附量逐渐增大,用Langmuir方程可以很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数据;达到反应平衡时,水钠锰矿对Cr(Ⅲ)离子的氧化量与加入初始Cr(Ⅲ)的浓度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而水钠锰矿对Cr(Ⅲ)的氧化率,随初始Cr(Ⅲ)浓度增加而减小;温度是影响水钠锰矿对Cr(Ⅲ)的吸附和氧化的重要因素,35℃时的吸附量显著低于25℃时的吸附量,而35℃时的氧化量、氧化率明显高于25℃时的氧化量、氧化率,表明升温对吸附反应不利,而对氧化反应有利;溶液酸度对于Cr(Ⅲ)的吸附和氧化有着不同的影响,随着pH的升高,Cr(Ⅲ)离子氧化量、氧化率增大,然而,水钠锰矿对总Cr的吸附量则随着pH的升高而减小,表明pH的升高有利于氧化反应,而对吸附反应不利.

    • 土壤胡敏酸与富里酸热力学稳定性及其驱动因素初步研究

      2010, 47(1):71-76. DOI: 10.11766/trxb200804300111

      摘要 (4068) HTML (0) PDF 0.00 Byte (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过程考虑,腐殖质的形成和转化主要是微生物主导的生物化学过程,但就其始态和终态的能量水平变化而言,是热力学稳定性问题。在土壤中,影响腐殖质的形成转化的因素很多,如黏粒含量和类型,植被和微生物状况,土壤湿度、温度和空气组成,土壤溶液的化学组成、浓度、酸度和氧化还原状况等。但从热力学角度,为了计算反应平衡常数(logKR)和吉普斯生成自由能(ΔGfθ),如果将温度设为25℃,我们可以将土壤条件诸多因素简化为水活度([H2O])、氧分压(PO2)和二氧化碳分压(PCO2)这3个参数。之所以简化为这3个参数,因为任何有机成分均是由含有这3种元素的物质形成的,最终又均可以分解为含有这3种元素的H2O O和CO2O。本文按照上述新思路,以黑土为例探讨了胡敏酸(HA)、富里酸(FA)形成转化的驱动因素和热力学稳定性的研究方法,用元素组成土壤条件参数法计算HA、FA的logKR和ΔGfθ及热力学稳定性范围。同时通过土壤添加有机物料的模拟培养实验研究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单因素对HA和FA数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土HA和FA的元素组成分子式分别为nC21H21O9N和nC24H33O17N。FA在缺氧、多水和高浓度二氧化碳条件下较稳定;HA则相反。培养实验中,高二氧化碳和低氧气浓度处理使FA与HA的相对比例增加。这一研究方法和结果将有助于解释和推测土壤腐殖质组成的空间变异规律,指导土壤肥力、土壤固碳的调控实践.

    • 硝化作用驱动下红壤渗漏液的酸化

      2010, 47(1):77-83. DOI: 10.11766/trxb200801300112

      摘要 (2731) HTML (0) PDF 0.00 Byte (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土壤渗漏液pH对于亚热带酸性土壤的物质迁移和溶液中物质形态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亚热带酸性土壤硝化作用释放H+与渗漏液pH的关系,以具有不同硝化强度的3个红壤样本为供试材料,分别加入铵态氮0、150和300 mg kg-1,进行112 d的室内土柱模拟淋溶实验。结果表明:酸性土壤的渗漏液并不一定呈酸性。土壤渗漏液pH取决于硝化作用产生H+的速率与土壤酸缓冲能力的综合作用。当硝化作用使渗漏液中NO3-浓度升高至一定程度时,渗漏液pH突然下降,这一临界NO3-浓度与土壤盐基饱和度及加入土壤的铵态氮量呈线性正相关(p<0.05)。所以,硝化作用最强的旱地土壤,由于其盐基饱和度达81%,渗漏液始终保持中性;而硝化作用不强、盐基饱和度为21%的灌丛土壤,其渗漏液pH可降至4.0以下.

    • 秸秆条带状覆盖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

      2010, 47(1):84-89. DOI: 10.11766/trxb200804090113

      摘要 (3371) HTML (0) PDF 0.00 Byte (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3种秸秆还田方式(对照、秸秆均匀混施和秸秆条带状覆盖)进行田间试验,观测稻田CH4和N2O的排放通量,以探讨秸秆条带状覆盖对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条带状覆盖的CH4排放量是对照的2.7倍,二者的N2O排放量无明显差异;秸秆条带状覆盖的稻田CH4排放量较秸秆均匀混施减少32%,其N2O排放量是后者的5.1倍;稻田排放CH4和N2O的全球增温潜势(GWP)为:秸秆均匀混施>秸秆条带状覆盖>对照,且差异显著;秸秆条带状覆盖的水稻产量分别较对照和秸秆均匀混施增加27%和17%。秸秆条带状覆盖是值得推荐的稻季秸秆还田方式.

    • 氮肥施用对作物吸收土壤氮的影响——兼论作物氮肥利用率

      2010, 47(1):90-96. DOI: 10.11766/trxb200807280114

      摘要 (3269) HTML (0) PDF 0.00 Byte (1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5N标记肥料微区试验中采取了抑制土壤中氮生物固持作用的措施——用长期不施肥试验地、小麦拔节前施15N标记KNO3,成功显示了影响施氮作物吸收土壤氮的另一个过程:肥料氮对土壤氮库的稀释作用(或作物吸收养分过程中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库替换作用)的存在;试验中施氮作物较不施氮作物少吸收土壤氮,呈现负的ANI(加入氮交互作用)。生物固持作用和肥料氮对土壤氮库的稀释作用是两个作用相反且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其相互抵消、平衡后的最终结果可以是正ANI,也可以是负ANI,决定于两者影响力的强弱。由于受上述过程的影响,用田间试验估测作物氮肥利用率,无论15N标记法或传统的差值法,均不可能获得可信的结果。作为替代方法,比值法可避免上述过程的影响,经本试验检验,结果良好.

    • 不同堆肥原料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对油菜生长及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

      2010, 47(1):97-106. DOI: 10.11766/trxb200801180115

      摘要 (3057) HTML (0) PDF 0.00 Byte (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采用猪粪堆肥、中药渣堆肥和鸡粪堆肥为原料制成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与无机复合肥等氮量施入对油菜产量、氮素利用率、土壤供氮特征以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油菜籽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的油菜籽产量。与化肥处理比较,三种堆肥原料的有机无机复合肥的油菜籽产量显著高于化肥处理,较化肥增产12.7%~33.2%。各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均能增加油菜单株有效角果数。三种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均能显著促进油菜对氮素的吸收,从而提高了氮素利用率。与化肥处理和不施肥处理比较,三种堆肥原料的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土壤有效态氮的含量,调节土壤氮素的释放速度。采用邻接法分析各处理土壤DNA条带表明:5个处理土壤样品的细菌群落共分为三大族群,化肥处理与对照处理为一种族群,中药渣处理为一种族群,猪粪处理和鸡粪处理属一种族群。说明施入外源有机物质(猪粪、鸡粪与中药渣)可能改变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而施入化肥对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小.

    • 施氮量对氮高效水稻种质4007的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

      2010, 47(1):107-114. DOI: 10.11766/trxb200805050116

      摘要 (3371) HTML (0) PDF 0.00 Byte (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田间条件下,以当地水稻品种武运粳15(WJ15)为对照,对氮高效水稻种质4007在不同施氮水平(0、100、150、200和250 kg hm-2)下的氮素吸收、累积、转运、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显著促进水稻各生育期地上部氮素的累积,水稻从分蘖盛期到拔节期植株氮素累积量最大,占总生育期的32.7%~41.6%。当施氮量从0增加至250 kg hm-2,水稻种质4007的氮素转运量的从72.0上升至104 kg hm-2,氮素转运率从66.2%下降至51.3%;而WJ15的氮素转运量从57.0上升至96.5 kg hm-2,氮素转运率也从57.1%下降至46.8%。籽粒中的氮素65.3%~87.6%来自营养器官的转运, 仅12.4%~34.7%是后期从土壤吸收所得。由于较高的收获指数(HI)和氮收获指数(NHI),水稻种质4007的平均氮肥表观回收率(REN)和氮肥农学利用率(AEN)分别较品种WJ15高出24.5%和95.6%。本试验结果还显示4007和WJ15的适宜施氮量分别是150 kg hm-2和 200 kg hm-2, 此时,水稻可维持较高的产量和保持较高的氮肥利用率.

    • 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特性的影响

      2010, 47(1):115-121. DOI: 10.11766/trxb200808290117

      摘要 (3836) HTML (0) PDF 0.00 Byte (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测定及培养试验研究了不施肥(CK)、撂荒(FA)、施氮磷钾肥(NPK)、氮磷钾配施有机肥(MNPK)和氮磷钾配施秸秆(SNPK)培肥处理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含量、结构特性及其降解特性。结果表明,在0~20 cm耕层土壤中,不同培肥处理土壤中DOC的含量变化范围在4.65~8.94 mg kg-1之间,平均为6.42 mg kg-1,各培肥处理间差异明显,其大小顺序为MNPK>SNPK>NPK>FA>CK。由DOC溶液的UV280吸收值和腐殖化指数(HIXem)可以得出,不同培肥处理土壤中溶解性有机物中结构相对复杂的芳香化合物所占的比例明显不同,其大小顺序为SNPK> MNPK>FA>NPK> CK。经过7d的生物降解培养,不同培肥处理土壤DOC溶液的降解率变化范围在19.3%~48.5%之间,平均为28.6%,其大小顺序为CK>FA>NPK>SNPK>MNPK。随着培养的进行,DOC溶液中结构较为复杂的溶解性有机物的比例上升.

    • 长期施肥处理对玉米生长期潮土微生物生物量和活度的影响

      2010, 47(1):122-130. DOI: 10.11766/trxb200809080118

      摘要 (3081) HTML (0) PDF 0.00 Byte (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989年建立的中国科学院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经18a连续不同施肥处理后玉米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活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有机碳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讨施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及其活性的影响。施肥处理包括:(1)有机肥(OM);(2)1/2化肥和1/2有机肥(1/2OM+1/2NPK);(3)氮磷钾肥(NPK);(4)氮磷肥(NP);(5)磷钾肥(PK);(6)氮钾肥(NK);(7)不施肥,即对照(CK)7个处理。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活度在玉米生长期内均有明显的时间变异性,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微生物活度的动态变化比较一致,其间的极显著相关关系表明潮土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土壤微生物活度的变化。施肥制度显著影响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活度的变化,总体趋势为OM>1/2OM+1/2NPK> NPK> NP> PK> NK>CK,表明OM有利于保持土壤的生物化学环境及促进土壤的生物学活性;与OM处理相比,化学肥料的长期施用有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微生物活度的趋势,尤其是缺素处理的表现更为明显,其中以缺磷处理的表现最为严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微生物活度与土壤有机碳变化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 多菌灵重复施药对其持久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2010, 47(1):131-137. DOI: 10.11766/trxb200811270119

      摘要 (3171) HTML (0) PDF 0.00 Byte (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择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大棚蔬菜试验田,研究了多菌灵(以active ingredient, a.i.计) 0.94、1.88和4.70 kg hm-2三种剂量重复施药对其持久性及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次施药后,多菌灵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分别为0.11、0.25、0.74 mg kg-1d-1;第4次施药后,多菌灵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分别达到0.18、0.39、1.00 mg kg-1d-1。随着施药次数的增加,多菌灵的降解速率逐渐增大。初次施药后,土壤微生物群落AWCD值明显低于对照,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指数也均低于对照水平。第4次施药后,三个处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AWCD值、Shannon、Simpson和McIntosh指数均恢复到对照水平.

    • 镉胁迫对水稻幼苗生长和根尖细胞分裂的影响

      2010, 47(1):138-144. DOI: 10.11766/trxb200804240120

      摘要 (3478) HTML (0) PDF 0.00 Byte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镉(Cd)对水稻幼苗生长、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及染色体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d浓度增加和处理时间延长,水稻幼苗根的生长及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明显降低。Cd使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所占比例相对增加,前期、后期、末期细胞相对减少。Cd能诱导染色体产生多种类型的畸变,染色体畸变率随着Cd处理浓度的增加和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升高,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1~10 μmol L-1 Cd胁迫24 h后,水稻根尖畸变主要有C-有丝分裂、染色体桥,占总畸变率的32.64%~78.29%;25~200 μmol L-1 Cd 胁迫24~72 h后,水稻根尖细胞中染色体粘连、断片和微核占较大比例,占总畸变率的76.44%~93.96%。研究表明,Cd对水稻根尖分生细胞有丝分裂具有阻滞作用,并诱发染色体畸变率的显著升高.

    • 不同基因型冬小麦Na+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耐盐性

      2010, 47(1):145-152. DOI: 10.11766/trxb200808140121

      摘要 (2729) HTML (0) PDF 0.00 Byte (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水培条件下,以4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小偃6号、NR9405、陕229和RB6为试验材料,采用浓度梯度法等研究了小麦幼苗的Na+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与耐盐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冬小麦对Na+的吸收可分为两个阶段,盐浓度在NaCl 50~80 mmol L-1以下(低盐)时,4种冬小麦的Na+吸收动力学参数Vmax和Km分别为Na+ 0.50、0.30、0.58、0.55 mg g-1 h-1 和Na+ 18.50、3.89、70.90、30.68 mmol L-1;在NaCl 50~80 mmol L-1以上(中、高盐)时,4种冬小麦的Vmax和Km分别为1.81、1.56、2.11、2.11 mg g-1 h-1和Na+ 107.20、70.29、121.06、102.67 mmol L-1。在低盐环境中冬小麦对Na+的排斥率为90%左右,而在高盐环境中对Na+的排斥率只有50%~60%。低盐胁迫下小偃6号和NR9405对Na+的吸收速率较陕229和RB6高50%,Na+的排斥率品种间相差不大;在中、高盐胁迫下陕229和RB6对盐分吸收累积速率较小偃6号和NR9405高15%,而后者对Na+的排斥率较前者高10%。高盐胁迫下高的Na+吸收速率和低的Na+排斥效应可能是陕229和RB6不耐盐的重要原因.

    • >研究简报
    • 黑土颗粒态有机碳与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变化研究

      2010, 47(1):153-158. DOI: 10.11766/trxb200810240122

      摘要 (4771) HTML (0) PDF 0.00 Byte (1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α-Fe2O3 对Cr(Ⅲ)的等温吸附特征研究

      2010, 47(1):159-162. DOI: 10.11766/trxb200801300123

      摘要 (2586) HTML (0) PDF 0.00 Byte (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菌群修复研究

      2010, 47(1):163-167. DOI: 10.11766/trxb200802260124

      摘要 (3057) HTML (0) PDF 0.00 Byte (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超积累植物美洲商陆根中锰的累积与解毒

      2010, 47(1):168-171. DOI: 10.11766/trxb200811240125

      摘要 (3425) HTML (0) PDF 0.00 Byte (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麻疯树复垦酸性矿山废弃地及其生长影响因子研究

      2010, 47(1):172-176. DOI: 10.11766/trxb200811290126

      摘要 (2797) HTML (0) PDF 0.00 Byte (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长期定位施肥蔬菜保护地土壤K+吸附解吸动力学研究

      2010, 47(1):177-181. DOI: 10.11766/trxb200804100127

      摘要 (2524) HTML (0) PDF 0.00 Byte (1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百脉根根瘤菌自体诱导物合成酶基因mrlI2的初步研究

      2010, 47(1):182-186. DOI: 10.11766/trxb200801160128

      摘要 (2727) HTML (0) PDF 0.00 Byte (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天津滨海地区盐碱土季节动态变化

      2010, 47(1):187-191. DOI: 10.11766/trxb200808200129

      摘要 (2996) HTML (0) PDF 0.00 Byte (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