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第47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黄土高原坡沟系统重力侵蚀数值模拟研究

      2010, 47(5):809-816. DOI: 10.11766/trxb200904130169

      摘要 (2701) HTML (0) PDF 0.00 Byte (7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黄土高原坡沟系统重力侵蚀机理进行探索,对坡沟系统应力场和位移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侵蚀基准面抬升高度对坡沟稳定性及重力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侵蚀基准面逐渐抬升,坡沟系统逐渐稳定,最大位移、安全系数及滑塌概率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分布规律。拟合方程精度较高,可应用于坡沟重力侵蚀的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凹形边坡整体几何形态能够有效降低应力集中,减缓重力侵蚀的发生程度;坡沟系统上部位移是以“沉降”模式为主,梁峁顶和梁峁坡是重力侵蚀最为强烈的部位。随侵蚀基准面逐渐抬升,各方向位移均有不同程度降低。

    • 雷州半岛玄武岩发育的时间序列土壤的发生演变

      2010, 47(5):817-825. DOI: 10.11766/trxb200901140021

      摘要 (3619) HTML (0) PDF 0.00 Byte (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集了广东省南部热带地区雷州半岛第四纪以来不同时代(0.58~6.12 Ma)喷发的玄武岩上发育时间序列土壤剖面样品,分析了一些理化性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容重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与成土年龄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容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土壤的发生层次和发育程度。(2)游离铁(Fed)、铁游离度(Fed/Fet)、活性氧化铝(Alo)和铝活化度(Alo/Ald)与成土年龄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可以指示土壤的发育程度和相对成土年龄;而无定形铁 (Feo)、游离铝(Ald)和无定形硅(Sio)与成土年龄的关系不明显,尚难于指示土壤的发育程度。(3)常用的黏粒风化发育指标,如硅铝率Sa (SiO2/Al2O3)、硅铁铝率Saf((SiO2/(Al2O3+Fe2O3))、风化淋溶系数ba((Na2O+K2O+CaO)/ Al2O3)、A指数(((SiO2+CaO+K2O+Na2O)/(Al2O3+CaO+ K2O +Na2O))、B指数((CaO+ K2O +Na2O)/( Al2O3+ SiO2+CaO+K2O +Na2O))、WI指数(\[(2Na2O/0.35)+(MgO/0.9)+(2K2O /0.25)+(CaO/0.7)\]×100)、CIW指数(\[Al2O3/( Al2O3+CaO+Na2O)\]×100)、CIA指数(\[Al2O3/( Al2O3+CaO+Na2O +K2O)\]×100,与成土年龄之间相关性不显著,难以指示土壤的风化程度,但黏粒的Sa、Saf和元素Si迁移率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土壤中生物复硅的存在。

    • 长江中游地区第四纪红土的二元结构及古环境意义

      2010, 47(5):826-835. DOI: 10.11766/trxb200901210033

      摘要 (2707) HTML (0) PDF 0.00 Byte (6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长江中游地区的湖南和湖北两省,选择宜昌、咸宁、常德、长沙、株洲5个第四纪红土剖面,分析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特征,研究红土的成因及南方古环境的演变。结果表明,这些地区第四纪红土的粒度组成呈明显的二元结构:剖面上部(宜昌剖面0~320 cm,咸宁剖面0~220 cm,常德剖面0~270 cm,长沙剖面0~280 cm,株洲剖面0~150 cm)粒度细小而均匀,砂粒含量低,大部分小于1%;粗粉砂(又称风尘“基本粒组”)相对富集,平均含量分别为34.38%、32.29%、32.48%、31.69%和31.86%。而且土壤样品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安徽宣城第四纪红土很相似,与镇江下蜀黄土也有明显继承性。这些特性均反映了剖面上层红土的风成特性。但研究剖面下部红土,粒度组成有明显不同:含有砾石,砂粒含量较高,不同粒度组分垂向变化明显,粒度频率分布曲线与宣城红土和下蜀黄土有显著差异,表现出明显的冲、洪积相特性。第四纪红土的“二元结构”,反映了研究区域第四纪古环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早期红土形成后,因受间冰期湿热气候的影响,多受流水作用改造;而晚期红土更多地受风尘堆积的影响,沉积后虽经过了强烈的原位风化,但仍保留了风尘沉积的特性。

    • 辽宁朝阳地区第四纪古红土特性及系统分类研究

      2010, 47(5):836-846. DOI: 10.11766/trxb200903020076

      摘要 (3417) HTML (0) PDF 0.00 Byte (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弄清北方古红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对辽宁朝阳地区分布的第四纪古红土的特性和系统分类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将古红土看做成土母质,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的原则和方法,讨论了供试古红土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进行了分类检索;又从古红土本身的发生学特征出发,讨论了各古红土剖面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并进行了分类检索。研究发现:现行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还不能给古红土一个合适的位置,要解决古红土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位置问题,首要任务是建立关于古土壤的诊断标准。

    •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土地利用空间规划辅助研究——以眉山市东坡区为例

      2010, 47(5):847-856. DOI: 10.11766/trxb200901080008

      摘要 (2655) HTML (0) PDF 0.00 Byte (7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1996年和2005年东坡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数据,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假设了东坡区2006~2014年的三种规划目标,并相应给出了三种规划方案。在充分挖掘数据的前提下,使多要素共同转化为CA-Markov模型的转化规则,分别模拟出了三种规划方案下的2014年东坡区土地利用数量及空间变化情景。结果表明,以基本农田保护和退耕还林为目的,既考虑土地整理又考虑城市发展方向的规划方案3的发展模式最为“理想”。分析了这种“理想”规划方案下2014年东坡区土地利用数量及空间演化情景与2005年现状的对比情形,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 生态风险分析用于苏北滩涂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估研究

      2010, 47(5):857-864. DOI: 10.11766/trxb200909090405

      摘要 (2471) HTML (0) PDF 0.00 Byte (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制约苏北滩涂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盐渍障碍因素,将生态风险理论引进该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的盐渍化风险评价中,探讨了生态风险分析的方法与过程,建立了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区域土壤盐渍化风险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分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渍化风险总体较高且不同部位风险差异较大,其综合风险值介于0.26~0.91之间,平均值达0.53;盐渍化风险分布表现出与土壤盐分、地下水矿化度较为相似的空间规律,受种植制度与耕作措施的影响,研究区东部水稻地盐渍化风险总体高于西部棉花地。研究区内风险较大的区域占总面积比例为63.54%,风险一般的占30.53%,风险很大的占5.01%,风险较小的仅占0.92%;其中较大风险和一般风险区分布面积最大,是土壤改良治理的重点区域。该结果可为滩涂区中、低产地改造、障碍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 香港土壤研究Ⅶ.BCR提取法研究重金属的形态及其潜在环境风险

      2010, 47(5):865-871. DOI: 10.11766/trxb200909120412

      摘要 (3157) HTML (0) PDF 0.00 Byte (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于类型土壤的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香港地区7个亚纲的土壤剖面为例,利用欧共体参比司(BCR)制定的三步连续提取法研究了类型土壤中重金属Cd、Cu、Pb和Zn的化学形态及其潜在环境风险。结果表明,Pb、Cd和Zn元素除残留态外, HOAc溶解态的比例也相对较高,但不同类型的土壤有所差别,而Cu元素则以残留态和可氧化态为主。在这7种类型土壤中,正常潜育土和湿润淋溶土中的重金属潜在环境风险相对较高,而在这4种重金属元素中,又以Pb元素的潜在环境风险最大。

    • 中轻度砷污染土壤-水稻体系中砷迁移行为研究

      2010, 47(5):872-879. DOI: 10.11766/trxb200903190111

      摘要 (2643) HTML (0) PDF 0.00 Byte (8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土-砂根袋培养生物学模拟试验,运用砷形态分级的连续提取方法研究了水稻整个生育时期内砷在中轻度砷污染土壤氧化性根际水稻体系中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该品种水稻(远诱一号)生长旺期(第三生长时期和第四生长时期)由于根系活化作用产生明显根际效应,根际土壤中各砷形态总量、无定形态砷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土(p<0.05),而有效性最低的残渣态则低于非根际土。(2)水稻根表铁氧化物膜(简称:铁膜)主要以无定型态铁和结晶态铁为主(>90%),在生长旺盛期老化程度最高,且对砷富集能力与第一时期相比降低60%,与第二时期相比降低10%;根表铁膜对砷的富集作用并不完全随铁膜数量的增减而变化,还与铁膜中铁的组成形态(尤其无定形态铁)密切相关。(3)砷在土壤-根际-水稻(远诱一号)体系中迁移规律:砷随铁氧化物的还原由非根际向根际迁移并在氧化性根际富集,由于铁膜的缓冲层作用,砷很少进入作物根系,迁移至地上部的砷含量低于根中砷含量;生育初期(前两个生长时期),水稻根表铁膜主要起富集库作用,具有很强的富集砷能力,但富集的砷易解吸进入作物根系,生育后期(后三个生长时期),铁膜逐渐老化,主要起缓冲层作用,使根系砷含量与生育初期相比降低50%~90%。

    • 长期施肥下红壤磷素积累的环境风险分析

      2010, 47(5):880-887. DOI: 10.11766/trxb200901090016

      摘要 (3223) HTML (0) PDF 0.00 Byte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长期(始于1988年)施肥的旱地红壤为材料,研究了土壤磷积累与磷吸附的关系,通过分析土壤磷素吸附特征参数及面向环境的土壤磷素表征值的变化,讨论了长期施肥下旱地红壤磷素积累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长期施磷可显著增加红壤磷素的累积量,降低土壤对外源磷的固持能力,提高土壤的有效磷及易解吸磷的量。供试的7个试验处理,除NK处理及花生秸秆本田还田处理外,土壤有效磷均高于20 mg kg-1,已达到丰磷状态,但只有配施厩肥处理的土壤磷素存在环境风险。因此,应在兼顾土壤磷素的农业效应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建立新的施肥制度,使磷素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化。

    • 废料碳酸钙对低累积作物玉米吸收重金属的影响:田间实例研究

      2010, 47(5):888-895. DOI: 10.11766/trxb200902110049

      摘要 (2717) HTML (0) PDF 0.00 Byte (6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在铅锌矿废水污染的土壤上施用废料碳酸钙对第1、2季低累积玉米(Zea mays)产量以及重金属Cd、Pb、Zn和Cu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施用废料碳酸钙后土壤pH和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废料碳酸钙,玉米产量均有显著提高,其中高量废料碳酸钙处理效果最佳,第1季增产154%,第2季增产275%,玉米对Cd、Zn和Cu吸收量降低,玉米籽粒Cd、Zn和Cu含量降低到了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允许的含量水平。与对照比较,废料碳酸钙不同用量水平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并抑制茎叶Cd和Cu向玉米籽粒的转移,从而造成玉米籽粒重金属含量降低。

    • 表面电荷性质对离子在土壤胶体界面扩散的影响

      2010, 47(5):896-904. DOI: 10.11766/trxb200903230118

      摘要 (2625) HTML (0) PDF 0.00 Byte (7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动力学方法测定了中性紫色土胶体和砖红壤胶体的电荷性质,研究了不同pH、电解质体系、浓度条件下离子在带电土壤胶体中的扩散过程,分析了两种土壤胶体在不同条件下离子扩散通量和扩散系数的特点。结果表明:1)中性紫色土胶体和砖红壤胶体中离子平衡扩散量为2.6 ~3.1 mg g-1和0.26~0.51 mg g-1,前者的扩散平衡量是后者的6倍~10倍; 2)中性紫色土胶体不同温度条件下,离子扩散系数为1.17×10-9~1.91×10-9 cm2 s-1,砖红壤胶体中在与其对应温度条件下,离子扩散系数为0.23×10-9~0.45×102 cm-9 s-1,前者是后者的4倍~5倍。表面电荷性质对离子在带电土壤胶体界面扩散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

    • 麦-稻轮作系统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协同氮素转化的机制研究Ⅰ.小麦季15N去向分析

      2010, 47(5):905-912. DOI: 10.11766/trxb200907210324

      摘要 (2848) HTML (0) PDF 0.00 Byte (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土培试验,以 15 氮(N)标记的硫酸铵和兔粪作为无机肥和有机肥氮源,进行交叉标记,研究了当季小麦种植下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处理协同氮素在土壤氮库和作物体内的去向。试验共设5个处理:对照无氮处理(CK),无机氮肥处理(IF),有机氮肥处理(OF),有机无机氮肥配施的两个处理,其中一个进行有机肥料的15N标记(IOF1),另一个进行无机肥料的15N标记(IOF2)。结果表明:1)无论黏壤土还是黏土,IF和IOF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最高,且IF与IOF间没有显著差异;2)IOF处理无机肥料氮的存在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和植株对有机肥料15N的吸收,黏壤土和黏土上籽粒增幅分别为57.1%和133.3%,植株增幅分别达220%和100%;3)与IF或OF处理相比较,黏壤土上IOF处理增加了无机肥料15N和有机肥料15N在小麦营养器官的积累,而在黏土上增加了无机肥料15N在营养器官、有机肥料15N在生殖器官籽粒的积累;4)与IF或OF相比较,小麦成熟期IOF处理有机肥料氮和无机肥料氮相互协同促进了对方在土壤微生物氮(MBN)库的固持,土壤—作物系统肥料15N回收率显著增加,相应地,有机肥料15N和无机肥料15N损失率显著降低。可见,与传统IF处理相比较,IOF处理取得与之相当的小麦籽粒产量。IOF处理无机肥料氮和有机肥料氮协同促进了肥料氮在土壤—作物系统的回收。

    • 反求根系吸磷速率方法的检验及其在苗期冬小麦土柱实验中的应用

      2010, 47(5):913-922. DOI: 10.11766/trxb200906240280

      摘要 (2550) HTML (0) PDF 0.00 Byte (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物根系吸磷研究对于施肥管理和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土壤剖面各深度处的根系吸磷速率尚无法直接测定,反求方法已成为估算其分布的主要手段之一。土壤剖面水溶性磷浓度实测空间步长SI、时间步长T以及水溶性磷浓度测量误差εpa是影响根系吸磷速率反求方法的几个主要因子。本文通过数值实验,首先探讨了SI、T和εpa不同取值对根系吸磷平均速率反求方法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土壤0~30 cm区域内实测空间步长SI取5 cm,30 cm以下取10~20 cm;(b)测量时间步长T介于5~20 d之间;(c)水溶性磷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控制在15%以内时,根系吸磷平均速率估算值与理论分布之间的总体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在此基础上,应用该反求方法对土柱实验中冬小麦(苗期)根系吸磷平均速率分布进行了模拟估算,所得冬小麦各生长阶段吸磷总量的估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两者间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

    • 免耕对潮土不同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碳代谢活性的影响

      2010, 47(5):923-930. DOI: 10.11766/trxb200904290190

      摘要 (3162) HTML (0) PDF 0.00 Byte (7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国家实验站玉米-小麦轮作免耕定位试验平台,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潮土不同粒级团聚体的分布、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翻耕处理相比,免耕潮土中大于250 μm粒级团聚体显著增加(p<0.05),50~2 μm粒级团聚体显著减少(p<0.05),250~50 μm和小于2 μm两个粒级团聚体没有明显变化;大于250 μm和250~50 μm两个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升高(p<0.05),50~2 μm和小于2 μm两个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变化,250~50 μm粒级取代50~2 μm粒级成为对土壤有机碳总量贡献最大的团聚体。BIOLOG测试结果表明,免耕和翻耕两种措施下不同粒级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且免耕处理250~50 μm和小于2 μm两个粒级团聚体微生物群落碳代谢活性显著低于翻耕处理(p<0.05)。结果显示,免耕有利于小粒级团聚体向大粒级团聚体方向聚合,大于50 μm粒级团聚体固持的有机碳增多,其中持碳最多的250~50 μm粒级团聚体的微生物碳代谢活性下降,故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升高。

    • 不同施肥处理对黑垆土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布的影响

      2010, 47(5):931-938. DOI: 10.11766/trxb200908110343

      摘要 (3275) HTML (0) PDF 0.00 Byte (8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依托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中的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4年),利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研究了长期施肥对不同粒级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试验涉及化肥和轮作培肥两个长期试验的9个处理。化肥试验:同一施磷基础上的5个施氮水平(N0、N45、N90、N135、N180);轮作培肥试验:不施肥(CK)、化肥(NP)、有机肥(M)、化肥有机肥配施(NPM)。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显著影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p<0.05),提高了>2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降低了<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施氮(N45、N90、N135、N180)处理主要提高了>5mm、0.5~0.25mm水稳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与N0相比,提高量为44.3%~73.3%;有机肥(M、NPM)处理对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均有提高,与CK相比,提高量为40.7%~92.2%,其中>5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66.7%和92.2%。低氮(N0、N45、N90)处理、不施肥(CK)处理的1~0.5mm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占13.7%~23.7%;高氮(N135、N180)处理和氮磷配施(NP)处理、有机肥(M、NPM)处理的>5mm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最大,占17.3%~24.9%。土壤有机碳与>5mm、5~2mm 团聚体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25m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 两个水稻品种根际土壤细菌和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差异

      2010, 47(5):939-945. DOI: 10.11766/trxb200811260516

      摘要 (2551) HTML (0) PDF 0.00 Byte (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根盒试验比较了籼稻汕优63和粳稻武运粳7号苗期不同采样期根际土和土体土壤的硝化强度以及氨氧化细菌数量的差异,并且采用16S rDNA PCR-DGGE(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指纹图谱技术比较分析了上述两种水稻苗期不同采样期根际和土体土壤中细菌及其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两个水稻品种根际土壤中硝化强度和氨氧化细菌的数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正相关性,汕优63籼稻根部土壤中的细菌和氨氧化细菌的丰富度和群落变化特征随着水稻生育时期的延长较武运7号粳稻的变化更为多样,说明籼稻品种根系和根际硝化作用更强,在其根系附近会产生更多的硝态氮。这种差异性严重影响水稻植株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 华北潮土长期施肥对土壤跳虫群落的影响

      2010, 47(5):946-952. DOI: 10.11766/trxb200901080007

      摘要 (2353) HTML (0) PDF 1.30 M (1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试验研究了河南封丘潮土长期施肥处理下土壤跳虫的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试验包括氮磷钾(NPK)、氮磷(NP)、氮钾(NK)、磷钾(PK)、有机肥(OM)、1∶1化学氮肥与有机氮(MNPK)和不施肥(CK)7个处理。结果表明,7种施肥试验处理下,平均土壤跳虫密度为30 000头 m-2,施用有机肥显著增加了土壤跳虫数量,而磷肥可能是该地区跳虫数量增长的一个限制因素。OM和MNPK处理下土壤跳虫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处理,OM和NPK处理具有最高的相似性,其次是MNPK和OM处理之间,而CK处理与其他处理相似性指数较小。不同施肥处理下表现了土壤跳虫类群对环境的选择性,多数跳虫与OM处理成正相关关系,而MNPK处理促进了IsotomaXenylla属在数量上的增长,PK处理与HypogastruraSminthurinus属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施肥处理也引起了土壤跳虫的垂直分布差异, MNPK、NPK和OM处理下土壤跳虫趋于表层 (0~10cm) 分布,而NK和CK处理下趋于下层 (10~20cm) 分布。土壤跳虫的量化指标(如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对施肥处理表现敏感,可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之一。

    • 不同氮磷钾肥对土壤pH和镉有效性的影响

      2010, 47(5):953-961. DOI: 10.11766/trxb200904070151

      摘要 (3116) HTML (0) PDF 0.00 Byte (8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土壤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对土壤pH和镉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60 d时,所有氮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pH,增加了Cd的提取量;但高量尿素和氯化铵处理土壤pH降低最多,提取的Cd也最多;硫酸铵提取的Cd较对照增加最小。所有磷肥处理均引起土壤pH小幅降低,但对土壤Cd提取量的影响以普钙稍大。3种钾肥处理均降低了土壤pH,其中氯化钾在0 d时提取的Cd在所有钾肥处理中为最高,其提取能力15 d后逐渐消失,试验结束时所有钾肥处理对Cd提取量均低于对照。本研究进一步表明,在土壤Cd含量处于污染临界值附近或已受Cd污染的土壤上,应避免施用高量的酸性肥料如尿素、氯化铵、普钙,以及其他酸性物料。在常用磷、钾肥中,磷酸二铵和硫酸钾在Cd污染土壤上施用更为适合。

    • 紫色土坡耕地硝酸盐流失过程与特征研究

      2010, 47(5):962-970. DOI: 10.11766/trxb200904130168

      摘要 (2627) HTML (0) PDF 0.00 Byte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紫色土坡耕地地表径流、壤中流径流过程及其硝酸盐含量的长期监测,研究紫色土坡耕地硝酸盐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径流过程对紫色土坡耕地硝酸盐流失过程影响明显。地表径流过程中硝酸盐含量随降雨历时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而壤中流过程则表现为不断上升、趋于稳定的趋势。紫色土坡耕地硝酸盐流失潜在的环境风险极大,历次降雨产流事件中地表径流和壤中流NO3--N平均含量分别为0.73±0.17 mg L-1、21.72±2.05 mg L-1,其中,75%的地表径流NO3--N含量超过0.5 mg L-1,85%的壤中流NO3--N含量超过10 mg L-1。紫色土坡耕地地表径流NO3--N年流失负荷为0.93±0.05 kg hm-2,壤中流NO3--N年流失负荷为33.51±2.73 kg hm-2,分别占当季施肥量的0.62%、22.34%,随壤中流淋失是紫色土坡耕地硝酸盐流失的主要途径。紫色土坡耕地硝酸盐流失不仅可能造成当地地表水富营养化,而且可能造成当地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将加剧长江上游水环境压力。

    • 白羽扇豆缺磷胁迫下miR399与磷响应基因的表达及关系

      2010, 47(5):971-978. DOI: 10.11766/trxb200908190356

      摘要 (2777) HTML (0) PDF 0.00 Byte (7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microRNA(miRNA)基因芯片及RT-PCR研究了白羽扇豆在缺磷胁迫下miR399与磷响应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缺磷处理后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供磷处理,但地上部生物量降低,并且植株体内磷含量明显减少。基因芯片结果表明,缺磷白羽扇豆根、茎和叶中分别有10、7和3个不同成员的miR399s表达上调,平均上调倍数分别为4.4,3.8和2.5。6个磷响应基因LaATPase、LaPT1、LaMATE、LaPEPC3、LaSAPLaMDH1在缺磷排根中的表达均高于供磷侧根,启动子序列分析表明LaPT1LaMATE启动子区域有与PHR1或WRKY转录因子结合的磷响应元件。在此基础上得出有关miR399,PHR1与这些受缺磷诱导的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研究表明,miR399和磷响应基因对白羽扇豆适应缺磷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年限植被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的关系

      2010, 47(5):979-986. DOI: 10.11766/trxb200908110344

      摘要 (3407) HTML (0) PDF 0.00 Byte (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野外植被调查研究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植被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的演替规律及物种多样性特征,通过室内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及土壤脲酶、转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动态变化过程,并对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养分及酶活性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丘陵区草原带退耕地在长达75a的自然恢复过程中,植物群落演替以菊科(猪毛蒿)与黎科(虫实)等为主的一年生草本开始,逐步演替为多年生草本群落,最后形成以大针茅+长芒草为优势种的顶级草原群落,植物物种数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物种多样性指数随退耕年限延长均呈波动性上升趋势;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均随退耕年限的增长亦呈波动性上升趋势。自然恢复75a,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及Pielous指数分别增加83.3%、31.8%、21.4%;土壤有机碳、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185.0%、164.8%、152.9%、109.8%;土壤脲酶、转化酶、碱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64.0%、7.8%、51.1%、11.8%。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与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ielous指数相关性不显著。

    • 红壤稻田不同生育期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

      2010, 47(5):987-994. DOI: 10.11766/trxb200902230064

      摘要 (2409) HTML (0) PDF 0.00 Byte (7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福建省红壤稻田土壤为对象,通过提取土壤总DNA,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并结合DNA克隆测序,研究了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田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稻田土壤具有丰富的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资源。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较为稳定,只表现出水稻生长前期(苗期、分蘖期)和中后期(孕穗期、成熟期)间存在一定差异。而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组成变化较大,在水稻生长的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4个时期间均存在一定差异。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变化,但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指数随水稻生长明显提高,孕穗期后才达到平稳。水稻生长前期土壤硝化势也具有显著上升趋势,孕穗期时达到最高,而后有所下降。土壤硝化势与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与氨氧化细菌没有相关性。研究表明,氨氧化古菌对红壤稻田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程度较大,证实了氨氧化微生物尤其是氨氧化古菌在稻田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性。

    • >综述与评论
    • 丛枝菌根真菌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与调控

      2010, 47(5):995-1004. DOI: 10.11766/trxb200907220329

      摘要 (2382) HTML (0) PDF 0.00 Byte (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AM真菌在集约化作物生产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最近10余年间有关AM真菌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由温室、实验室模拟转向田间原位研究,在认识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和应用基础研究结果的分析,认为菌根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包括菌剂的生产和施用技术,而且还要包括土著AM真菌群落繁殖体数量和活性的调节技术;通过轮作和间作、少耕或者免耕、使用根际化学信号物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发挥土著AM真菌群落的作用;充分认识AM真菌群落的时空变化与生态功能的关系可能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此外,通过与育种家结合,培育在高肥力土壤上积极响应AM真菌的作物高产品种可能是未来提高土壤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 >研究简报
    • 光谱预处理及不同光谱区对黑土有机碳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影响

      2010, 47(5):1005-1012. DOI: 10.11766/trxb200906200272

      摘要 (2628) HTML (0) PDF 0.00 Byte (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不同浓度铜污染对水稻土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10, 47(5):1013-1017. DOI: 10.11766/trxb200903160103

      摘要 (2149) HTML (0) PDF 0.00 Byte (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L-半胱氨酸对水稻根系吸收亚硒酸盐的影响

      2010, 47(5):1018-1022. DOI: 10.11766/trxb200907020296

      摘要 (2082) HTML (0) PDF 0.00 Byte (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干旱区滴灌条件下防护林次生盐渍化土壤水盐运移规律研究

      2010, 47(5):1023-1027. DOI: 10.11766/trxb200902110050

      摘要 (2742) HTML (0) PDF 0.00 Byte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