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第50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研究论文
    • 黄土坡面不同微坡位上糙度对降雨侵蚀的响应

      2013, 50(4):637-642. DOI: 10.11766/trxb201207050273

      摘要 (2989) HTML (0) PDF 1.46 M (3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合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了黄土坡面不同微坡位上糙度对降雨侵蚀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同一条件下,坡顶、坡面和洼地上高程统计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在降雨过程中,由于糙度所处的位置不同,对降雨侵蚀的响应特征也不同;地表糙度与微坡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因此,地表糙度对降雨侵蚀的响应规律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

    • 水热环境对不同紫色母岩崩解特性的影响

      2013, 50(4):643-651. DOI: 10.11766/trxb201203220085

      摘要 (2555) HTML (0) PDF 1.85 M (2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马头山组(K2m)、禄丰组(J1l)和妥甸组(J3t)紫色母岩在不同水热环境下的崩解特性,综合考虑了水作用(饱和泡水和表面浸水)、热作用(自然昼夜温差和极端温差)和水热相互作用,设计了紫色母岩崩解的5种试验处理:浸水极端温差、饱和极端温差、饱和自然温差、浸水自然温差和极端温差。结果表明母岩崩解速率的大小顺序为:浸水极端温差>饱和极端温差>饱和自然温差>浸水自然温差>极端温差,说明在温差较大时,干湿交替处理比饱和泡水处理更利用崩解,在温差不大时,饱和泡水处理比干湿交替处理更利于母岩崩解,纯粹的温度变化对母岩崩解的影响很小。三种紫色母岩的平均崩解速率大小依次为:妥甸组>禄丰组>马头山组,这与母岩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微结构特征密切相关。不同试验处理下的崩解速率与干湿变化、冷热变化和循环次数呈较好的线性关系。妥甸组崩解速率与循环次数呈负相关,其他两种母岩的崩解速率与循环次数、冷热变化和干湿变化均呈正相关。

    • 半干旱黄土区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规律的研究——以甘肃省兰州市孙家岔流域为例

      2013, 50(4):652-656. DOI: 10.11766/trxb201206290259

      摘要 (2667) HTML (0) PDF 456.84 K (2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甘肃省兰州市孙家岔流域为研究对象,使用1981—1983年、2011年实测土壤水分资料,利用地统计法分析了该流域土壤水分的垂向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球状模型对丰水年不同土地利用(梯田、荒坡、坡耕地、乔木林地)土壤水分的垂向分布拟合为极显著。在平水年球状模型仅对梯田、乔木林地的实验变异函数拟合较好,而对坡面地区的坡耕地和荒坡的拟合并不显著。枯水年梯田和林地的空间变异对模型仍然有一定的吻合,而坡耕地和荒坡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变异中有较大的随机性,即使在雨季时空间自相关也很弱。不同水文年下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水分垂向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变程为1.687~3.404 m,在该自相似范围内测得土壤特性的变异程度基本一致。

    •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土壤温度差异及分析

      2013, 50(4):657-663. DOI: 10.11766/trxb201210060395

      摘要 (2359) HTML (0) PDF 5.39 M (22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我国基本(准)站在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双轨运行期间的平行观测资料,分析了不同观测方式下各层土壤温度的差异。结果表明,全国平均自动与人工观测各层土壤温度的日对比差值均在0.11℃以下,且日对比差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从5 cm到320 cm,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平均对比差值在±0.2℃之间。由浅至深各层土壤温度日对比差值的标准差从0.78℃减小至0.47℃,其不确定度在5~20 cm时均超过了1.0℃,但在深层(40 cm及以下),不确定度已经低于1.0℃。除极个别站外,各层自动与人工观测日平均值无显著性差异。自动与人工观测土壤温度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土壤中水平温度场分布非均匀和土壤垂直温度梯度很大及对比观测时间不同步造成的。

    • 福建省不同耕地土壤和土地利用类型对“碳源/汇”的贡献差异研究

      2013, 50(4):664-674. DOI: 10.11766/trxb201209030342

      摘要 (3143) HTML (0) PDF 1.91 M (27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农田生态系统无论作为全球温室气体的“源”还是“汇”,均对大气CO2浓度的年际变化产生重要影响。以我国亚热带地区——福建省不同地理位置的闽侯县、浦城县、同安县和永定县为典型研究区,利用这4个县1982年23 869个样点和2008年12 521个样点实测数据建立的1:5万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数据库,分析了近30年来福建省不同土类、亚类、土属和土地利用方式耕地有机碳密度变化,并利用尺度上推的方法估算了全省两期耕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近30年来福建省耕地总体上表现为弱的“碳汇”,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分别上升了0.24 kg m-2和4.26 Tg,但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在“碳汇/源”中的贡献程度差异很大。从土壤类型来看,紫色土、酸性紫色土和石灰泥田分别在土类、亚类和土属级别中的“碳汇”贡献最大,有机碳密度分别提高了0.63、0.63和1.25 kg m-2;而滨海盐土、滨海盐土和黄泥砂土则分别在土类、亚类和土属级别中的“碳源”贡献最大,有机碳密度分别下降了0.59、0.59和1.08 kg m-2。从土地利用方式来看,灌溉水田是全省最主要的“碳汇”,有机碳密度提高了0.27 kg m-2,而水浇地是全省最主要的“碳源”,有机碳密度下降了0.36 kg m-2。因此,在今后的福建省农田土壤有机碳管理政策中应重点考虑有机碳密度下降、面积较大的土壤类型及土地利用方式的有效管理。

    • 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的生化性质对干湿交替的响应

      2013, 50(4):675-683. DOI: 10.11766/trxb201208280334

      摘要 (3424) HTML (0) PDF 1.67 M (35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水氮耦合长期试验地为研究平台,采集五个施氮水平(施氮0、150、190、230、270 kg hm-2)下表层0~20 cm土壤并测定其土壤肥力参数(土壤pH、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结果表明:施氮降低了土壤pH、速效磷、全钾,增加了全氮、碱解氮、有机碳,除有机碳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外,其他肥力参数并未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土壤经过0、3、6、10次干湿交替,培养60 d后测定其生物和化学性质(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溶解性有机碳、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基本呼吸)。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干湿交替次数对铵态氮、硝态氮、无机氮、溶解性有机碳、脱氢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基本呼吸均有极显著作用,而干湿交替次数和施氮水平对除脱氢酶活性以外的其他土壤性质均无交互作用。五个施氮水平下土壤硝态氮、无机氮、溶解性有机碳、脲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加而增加,土壤基本呼吸随干湿交替次数增加而降低。高施氮水平(施氮超过190 kg hm-2)下土壤性质的变异系数更小并能更好地发生聚类。研究表明当土壤遭遇干湿交替时,高施氮水平下土壤更能维持其生化性质的稳定。

    • 基于GIS的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区土壤重金属积累研究

      2013, 50(4):684-692. DOI: 10.11766/trxb201110120389

      摘要 (3078) HTML (0) PDF 3.63 M (3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区——河南省封丘县为例,基于GIS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统计学空间插值方法,其目的是为了:(1)明确土壤重金属Cr、Hg、As、Cu、Zn的当前含量水平及其历史变化趋势;(2)通过与潮土自然背景值(背景值)、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一级标准)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标准)的比较,阐明各重金属元素符合不同标准的土壤面积及其空间分布;(3)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定量评价基于一级标准的土壤重金属综合环境质量及其县域分布。结果表明,5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除Hg与背景值相当外,其余均略高于背景值而远低于一级标准,除As外,土壤Cr、Hg、Cu、Zn含量均有随年限增加的趋势;占全县土壤总面积98%以上的Cr、As、Zn含量,100%的Hg含量,91%以上的Cu含量符合一级标准,超过99%以上的土壤符合绿色标准;基于一级标准的内梅罗综合指数进一步表明封丘地区土壤综合环境质量良好,仅有不足3%的土壤受到轻度污染。表明就重金属污染角度,当前状况下的封丘土壤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但个别超过绿色标准的地点应引起重视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 设施蔬菜生产系统重金属积累特征及生态效应

      2013, 50(4):693-702. DOI: 10.11766/trxb201210140412

      摘要 (3119) HTML (0) PDF 3.45 M (25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变异特征,可以揭示人为活动对土壤中重金属积累特征的影响,进而为土壤利用、污染风险评价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选取南京市郊区一处典型的设施蔬菜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灌溉用水、肥料、蔬菜等介质中重金属砷(As)、镉(Cd)、铜(Cu)、汞(Hg)、铅(Pb)、锌(Zn)含量,研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空间变异及积累特征,分析了积累产生的原因,讨论了系统中作物的重金属积累效应。结果表明:(1)与露天蔬菜地相比,设施蔬菜地土壤重金属Cu、Hg、Pb、Zn均产生明显的累积,且土壤中Cu、Hg、Pb平均含量超过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2)农用投入品的大量输入对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产生了明显影响,而土壤Cu、Hg、Pb、Zn也呈现与之一致的空间变异特征,且这些元素与土壤性质存在显著相关性。(3)土壤性质的变化和重金属的积累对叶菜类作物重金属吸收影响较大,且前者更为重要。

    • 红壤丘陵区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其对土壤与水环境的影响——以江西省余江县为例

      2013, 50(4):703-711. DOI: 10.11766/trxb201209270388

      摘要 (3127) HTML (0) PDF 1.31 M (2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南方红壤丘陵典型地区——江西省余江县为案例,研究了规模化养猪业发展现状及其对周边土壤和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余江县2011年389家规模化养猪场出栏73.2万头,其中年出栏1 000~5 000头的猪场占规模化猪场总数50.6%。规模化猪场主要分布在中南部的低丘缓岗地带,尤其集中分布于320国道沿线。全县规模化养猪的粪、尿、污水年产生量分别约为2.96×105 t、4.64×105 t、1.09×106 t,COD、N、P、Cu、Zn污染物年排放量分别为1.96×104 t、3.27×103 t、1.25×103 t、50 t和116 t。据估算全县110万头生猪养殖的粪、尿、污水年产生量分别约为4.47×105 t、7.00×105 t和1.09×106 t,COD、N、P、Cu、Zn污染物年排放量分别为2.96×104 t、4.94×103 t、1.89×103 t、76 t和176 t。以总氮为指标,规模化猪场周边采样水体有90.9%山塘、66.6%水库、50%河流的水体水质属于劣V类;土壤养分严重失衡,速效磷过量积累,重金属Cu、Zn在土壤中也有明显积累。因此,应加强区域生猪养殖业发展规划及规模养猪粪污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以促进红壤丘陵区规模养殖业健康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 厌氧条件下水稻土中铁硫循环与光照的关系

      2013, 50(4):712-719. DOI: 10.11766/trxb201301010001

      摘要 (2969) HTML (0) PDF 2.22 M (2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恒温厌氧培养试验研究了黑暗、光照、黑暗转光照和光照转黑暗条件下水稻土中硫酸盐还原和铁的氧化还原。结果表明光照是调控土壤铁、硫生物化学转化的一个关键环境因素,光照对铁、硫还原的抑制作用体现在5 d后。黑暗培养30 d土壤游离铁的70.07%可被还原;光照培养时35.60 μmol g−1 Fe(III)先被还原后被氧化,30 d后仍有32.70%的游离铁被还原,转黑暗后被氧化的铁可再次被还原。黑暗时土壤中99.50%的水溶性硫酸盐(WSS)在可5 d内被还原,光照培养30 d有42.73%的WSS被还原。水溶性无机碳(WSIC)与体系中Fe(II)和WSS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无光照转换时水溶性有机碳(WSOC)与Fe(II)和WSS的转化速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黑暗条件下WSOC>7.89 μmol g−1时,体系中Fe(III)和WSS还原;光照条件下WSOC>8.27 μmol g−1时体系中Fe(III)还原,WSOC>8.40μmol g−1时WSS还原。

    • 氮素形态对茶树根系释放质子的影响

      2013, 50(4):720-725. DOI: 10.11766/trxb201208150322

      摘要 (2928) HTML (0) PDF 1.51 M (25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探讨茶树根系酸化土壤的机制,利用水培实验和自动电位滴定方法研究了恒定pH条件下铵态氮、硝态氮及其混合液对茶树根系释放质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供应量相同情况下,纯铵态氮处理茶树根系释放质子的量最多,其次为铵/硝比为1:1处理,在纯硝态氮处理中,茶树根系释放羟基。随着铵初始浓度的增加,茶树根系释放质子数量增加,且茶树根系的质子释放量与其对铵态氮的吸收量呈显著正相关。在pH4.5至5.5范围内,茶树根系在初始pH5.0时质子释放量最大,其次是初始pH5.5的处理,在pH4.5时茶树根系的质子释放量最少。用硝酸铵培养验证了茶树的喜铵特性,发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茶树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吸收量均增加,且质子释放量也有相同趋势,但在整个培养期内茶树对铵态氮的吸收量均高于对硝态氮的吸收量。因此,茶树对铵态氮的偏好吸收导致其根系释放质子,从而引起根际土壤酸化。

    • 长期施肥条件下灰漠土磷的吸附与解吸特征

      2013, 50(4):726-733. DOI: 10.11766/trxb201208240331

      摘要 (2782) HTML (0) PDF 1.29 M (18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等温吸附与解吸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水平的灰漠土耕层0~20 cm土壤磷素吸附与解吸特征。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不同Olsen-P水平的灰漠土土壤,随外源磷量的增加,磷的吸附量、解吸量及解吸率均逐渐增大,吸附率逐渐减小。土壤Olsen-P含量水平与土壤磷素吸附饱和度(DPS)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处理间比较,土壤最大吸附量(Xm)值为CK>NPK≈NPKM>PK≈NPKS、且处理间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NPK处理的吸附常数(K)值与土壤最大缓冲容量(MBC)值均极显著地大于CK、PK、NPKM和NPKS处理。该4个处理间比较:K值无显著差异,MBC值CK极显著大于PK和NPKS处理、CK与NPKM、PK与NPKS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化肥配施有机肥或秸秆的处理土壤易解吸磷(RDP)值极显著大于单施化肥的处理,释磷效果以化肥有机肥配施为最优。

    • 土壤电场与有机大分子的耦合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013, 50(4):734-742. DOI: 10.11766/trxb201211130466

      摘要 (2676) HTML (0) PDF 2.75 M (2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团聚体稳定性是土壤中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土壤有机大分子可提高团聚体的稳定性,而土壤电场则降低其稳定性。因此,本文研究了土壤电场与有机大分子(聚丙烯酰胺和腐殖质)的耦合作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KNO3和Ca(NO3)2调节土壤电场,通过不同含量腐殖质和聚丙烯酰胺(PAM)来调节土粒间分子引力,以团聚体破坏后释放的<10 μm、<5 μm和<2 μm微团聚体和单粒的数量来表征团聚体的水稳定性。结果表明:(1)土壤电场在团聚体破坏中起关键作用,在高的电场条件下不论有无有机大分子,团聚体均可以发生猛烈的破裂;(2)在相同土壤电场条件下,向土壤中加入有机大分子,团聚体遇水破裂强度显著降低,且降低程度最高可达到60%以上;(3)电场与腐殖质以及电场与PAM的耦合程度不同,团聚体的破坏强度存在差异;(4)电场可使团聚体发生爆裂式破碎,随着加入有机大分子量的增加,团聚体发生爆裂式破碎的临界电位相应地减小。

    • 菜地氮肥用量与N2O排放的关系及硝化抑制剂效果

      2013, 50(4):743-751. DOI: 10.11766/trxb201208220328

      摘要 (2516) HTML (0) PDF 2.02 M (22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连续种植四季蔬菜近一年的大田试验,探究高施氮水平和低氮肥利用率的蔬菜生产系统中,N2O排放量与氮肥施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及其机理,并研究硝化抑制剂减少菜地N2O排放的效果。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水平为N 0~1 733 kg hm-2 a-1间,无论氮肥中是否添加硝化抑制剂,N2O总排放量与氮肥施用量均呈指数函数关系,即氮肥施用量高时,N2O排放率也高。在各氮肥水平处理下,硝化抑制剂均能降低N2O排放,抑制率为8.75%~25.28%,且这种减排效果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氮肥施用量为N 300或400 kg hm-2-1时,施用硝化抑制剂减少N2O排放所带来的效益略高于其成本,因此,即使不考虑氮肥利用率的提高等因素,施用硝化抑制剂仍是一种有利的选择。

    • 根区温度对黄瓜生长和土壤养分利用的影响

      2013, 50(4):752-760. DOI: 10.11766/trxb201206280258

      摘要 (2730) HTML (0) PDF 2.15 M (34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温度(对照不加温10±2℃、加温至18±2℃、加温至26±2℃)和不同盐分含量土壤(1#>2#>3#)对黄瓜干物质积累、矿质元素吸收与分配特征的影响,并对土壤性状、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不加温10℃相比,加温至18℃和26℃可以克服冬季土壤低温对黄瓜生长的限制作用,促进黄瓜苗的正常生长,为黄瓜开花结果提供保障。随着土壤温度升高,黄瓜果实干物重增加;加温至26℃与加温至18℃相比,三种盐分含量土壤1#、2#、3#黄瓜果实干物重分别增加了41.84%、15.49%、3.59%,同时反映了盐分含量高的土壤加温对提高黄瓜产量更明显。与对照不加温相比,土壤加温使黄瓜单株N、P、K的总摄取量增加,促进黄瓜根系吸收的养分向地上部转移,使土壤中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降低。土壤加温使土壤脲酶活性明显升高,对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影响不大。因此,冬季升高土壤温度可增加黄瓜产量,促进土壤养分转化,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

    • 不同施肥处理对潮棕壤磷素累积与剖面分布的影响

      2013, 50(4):761-768. DOI: 10.11766/trxb201205210186

      摘要 (2721) HTML (0) PDF 1.42 M (2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下辽河平原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通过比较不同肥料类型和用量条件下表层土壤全磷及土壤剖面(0~80 cm)中速效磷的分布差异,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条件对土壤中磷素垂直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各施磷肥处理下,土壤磷素收支盈余,表层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均明显升高,且土壤磷收支的盈亏值(x)与土壤速效磷的增减量(y)呈显著直线关系y = 0.070 1x +8.538 9(R2=0.89**),其中磷素盈余量的15.8%进入到土壤速效库内;(2)化肥磷施用量为50和100 kg hm-2时,60~80 cm土层内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对照,说明存在磷素的垂直迁移;(3)相对于化肥而言,施用有机肥更易于磷素向下迁移;(4)在施肥、有机质含量和作物吸收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土壤速效磷在土壤剖面中呈现上下层高、中间层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最低值出现在20~40 cm土层。

    • 超微活化条件对磷矿粉磷素形态及肥效的影响

      2013, 50(4):769-777. DOI: 10.11766/trxb201209280389

      摘要 (2617) HTML (0) PDF 1.79 M (24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化学分析、红外光谱分析以及盆栽试验研究了活化剂添加量及研磨时间对超微活化磷矿粉磷素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磷矿粉相比,磷矿粉经超微活化处理后有效磷提高了45.1%~58.7%,活性磷提高了169.4%~203.6%,水溶性磷含量随活化剂添加量的增加也明显提高;当活化剂添加量达到5%时,3次水溶性磷的累积释放量较相同条件下制得的超微细磷矿粉提高84倍以上。适当延长研磨时间有利于磷矿粉磷素的释放,但效果不显著。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超微细活化磷矿粉中与PO43-、HPO42-相关的特征吸收峰强度较普通磷矿粉显著增强,且生成了与PO43-、HPO42-相关的新特征吸收峰,使磷矿粉中的磷向有效状态转变。盆栽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超微活化磷矿粉处理的玉米生物量、磷素利用率均显著高于磷矿粉、普通超微细磷矿粉以及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等常规水溶性磷肥,可增强抗固定能力而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超微活化磷矿粉较高的活性磷总量和水溶性磷持续适度的供磷强度是其生物有效性高的原因。

    • 长期不同施肥对潮土芽胞杆菌数量的影响及其优势度的季节变化

      2013, 50(4):778-785. DOI: 10.11766/trxb201210110405

      摘要 (2683) HTML (0) PDF 1.58 M (3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河南封丘潮土养分平衡长期定位试验地为研究对象,于各季节分别采集耕作层土壤样品,比较不同施肥处理潮土芽胞杆菌数量及其占细菌总数的比例,并解析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与不施肥对照相比,长期施肥尤其是施用有机肥和磷肥的处理土壤有机碳与速效氮、有效磷、速效钾等的含量趋于升高,除不施磷肥处理(NK)外其他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四季的增幅范围为0.91~7.00 g kg-1。长期不同施肥后土壤细菌与芽胞杆菌在数量上也发生了明显分异,且在各季均呈现稳定的梯度规律,即施肥处理(除NK外)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施有机肥处理显著高于施化肥处理、平衡施化肥处理高于缺素施肥处理,除NK外其他施肥处理与不施肥对照相比在四季的增幅范围为0.02~0.54 lg (CFU g-1)。长期施化肥的处理芽胞杆菌占细菌数量的比例(即优势度)在冬、夏季高于春、秋季,而施有机肥的处理在不同季节保持相对恒定。相关性分析显示,芽胞杆菌数量与土壤有机碳和有效磷含量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长期施用有机肥更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微生物生长繁育,且芽胞杆菌的数量可敏感地反映土壤肥力。

    • 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高寒草甸退化的响应

      2013, 50(4):786-799. DOI: 10.11766/trxb201210100404

      摘要 (2802) HTML (0) PDF 2.40 M (2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查明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高寒草甸退化的响应,2009至2010年间对青藏东缘若尔盖湿地的沼泽草甸、草原草甸、退化草甸和沙化草甸4个退化阶段的大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7次调查。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的不同退化阶段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组成和优势类群存在差异,且退化和沙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丰富度、密度、Shannon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均有显著影响(p<0.01或 p<0.05)。其中退化可使带马陆目(Polydesmida)和鞘翅目幼虫(Coleoptera)等多个类群的密度显著增加(p<0.05),而沙化则使优势类群密度显著降低(p<0.05)、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消失。植物种类、生物量和土壤理化性质,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密度和多样性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1或 p<0.05)。季节变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的群落密度和多样性有显著影响(p<0.01或 p<0.05),但不同退化阶段的大型土壤动物对季节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高寒草甸的中度退化能够增加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而严重退化(即沙化)则显著降低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且不同退化阶段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不同。

    • 外源C、N干扰下吉林黑土区农田土壤动物组成与结构

      2013, 50(4):800-809. DOI: 10.11766/trxb201208300337

      摘要 (3357) HTML (0) PDF 2.52 M (16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11年5月至9月作物生长期间,采用手拣法、改良干漏斗与湿漏斗三种方法,对吉林黑土区7种外源C、N干扰处理,即对照组(不施肥,CK)、0.5倍、1.0倍和2.0倍的外源C和N处理(C0.5、C1.0、C2.0、N0.5、N1.0、N2.0)农田土壤动物组成与结构进行研究。在作物生长季节,5次采样共获得土壤动物56 886只(未鉴定标本80只),隶属3门11纲23目3亚目79科(总科)。数据分析显示,农田土壤动物主要集中在0~5 cm,基本上是随着土壤剖面加深而呈现下降趋势;与对照(CK)相比,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随外源C浓度升高而呈递增趋势;农田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随外源N浓度升高呈递减趋势;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随外源N浓度升高呈递增趋势。在研究时段内,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于5—8月份呈现出上升趋势,9月份出现下降。方差分析显示,外源C、N干扰对农田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以及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影响显著(p<0.01),农田土壤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在作物生长季节内变化显著(p<0.01)。外源C、外源N分解释放出的养分与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以及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切相关。外源C有益于农田土壤动物功能群、大型与中小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多样化。

    • 一株拮抗放线菌的鉴定及其对黄瓜枯萎病的生防效应研究

      2013, 50(4):810-817. DOI: 10.11766/trxb201208010308

      摘要 (3039) HTML (0) PDF 2.17 M (34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鉴定从土壤中分离的一株拮抗放线菌(编号CT205),探索其防治植物病害的潜能。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菌株CT205的分类地位,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其抗菌活性,利用连作致病土盆栽试验评价其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作用。初步鉴定菌株CT205为白刺链霉菌(Streptomyces albospinus),菌株CT205对供试的枯草杆菌、啤酒酵母、小麦纹枯、土豆青枯等植物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黄瓜枯萎病、西瓜枯萎病、烟草疫霉3种供试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较强。盆栽试验表明,施用放线菌CT205对黄瓜生长有一定的促生作用,对黄瓜枯萎病防治效果为51.85%,放线菌CT205菌液和有机肥复合制作成生物有机肥,防治效果达81.85%。研究表明,放线菌CT205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黄土高原不同纬度下刺槐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研究

      2013, 50(4):818-825. DOI: 10.11766/trxb201210130408

      摘要 (3544) HTML (0) PDF 2.43 M (3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阐明黄土高原刺槐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对黄土高原由南向北13个县区刺槐林下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1)阳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9.48~15.33、8.93~59.79、0.77~5.11,10~20 cm土壤分别为9.13~13.57、7.85~37.69、0.44~3.19;阴坡0~10 cm土壤C:N比、C:P比、N:P比分别为8.58~13.75、9.46~47.71、0.76~3.63,10~20 cm土壤分别为7.60~13.41、5.99~31.28、0.54~2.65。(2)土壤全氮的空间分布与有机碳具有一致性,均随纬度的升高呈指数减小的趋势,表层大于表下层,且随着纬度的升高该差异逐渐减小;全磷的空间变异性低于有机碳和全氮,研究区内土壤全磷含量随纬度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土壤C:N比随纬度的升高无明显的变化趋势,而C:P比和N:P比随纬度的升高显著减小;土壤C:N:P比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减小,但差异不显著。

    • >综述与评论
    •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

      2013, 50(4):826-834. DOI: 10.11766/trxb201303180124

      摘要 (4523) HTML (0) PDF 1.06 M (45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建立了亚类以上高级单元分类标准和检索,但在基层分类标准方面尚待系统建立和完善。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与土系划分的标准,从标准建立的背景、原则与特点到标准本身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用实例演示了土族土系标准在具体土壤上的应用。

    • >研究简报
    • 我国北方典型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系统土壤重金属积累趋势

      2013, 50(4):835-841. DOI: 10.11766/trxb201210090400

      摘要 (2879) HTML (0) PDF 1.53 M (3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温度对土壤吸附有机肥中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

      2013, 50(4):842-846. DOI: 10.11766/trxb201209050346

      摘要 (2760) HTML (0) PDF 949.19 K (24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三江平原环型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时空变化特征

      2013, 50(4):847-852. DOI: 10.11766/trxb201210160416

      摘要 (2594) HTML (0) PDF 1.68 M (35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