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放牧是内蒙古荒漠草原最主要、最简便、最经济的草地利用途径之一,是影响植物、生物和土壤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土壤原生生物在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原生生物群落对放牧强度变化如何响应仍知之甚少。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对象,通过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对照(CK,Control)、轻度放牧(LG,Light grazing)、中度放牧(MG,Moderate grazing)和重度放牧(HG,Heavy grazing)四个处理组,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原生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并结合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探究驱动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土壤原生生物群落主要由未分类-真核生物门(Unclassified_Eukaryota)、隐藻门(Cryptophyta)、绿藻类门(Chlorophy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链形植物门(Streptophyta)及毛霉门(Mucoromycota)等构成。其中,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占总丰度20%及以上)为未分类-真核生物门(Unclassified_ukaryota)、隐藻门(Cryptophyta),常见类群(相对丰度占总丰度2%~20%)为绿藻类门(Chlorophyta)、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链形植物门(Streptophyta)及毛霉门(Mucoromycota),稀有类群(相对丰度占总丰度2%及以下)为壶菌门(Chytridiomycota)、顶复亚门(Apicomplexa)、脊索动物门(Chorda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等,其中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对放牧强度变化较敏感。放牧强度改变了荒漠草原的植被特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原生生物群落多样性。植被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生物量对原生生物群落的变化均敏感;而土壤理化性质中总孔隙度、容重、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速效钾及pH是影响原生生物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总之,放牧通过改变植被特征和土壤环境因子进而影响土壤原生生物群落,证明了养分资源相对匮乏的生态系统中原生生物与环境因子之间具有较强的连通性,同时明确了对荒漠草原放牧管理措施变化反应敏感的原生生物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