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45(1):9-15.DOI: 10.11766/trxb200612270102
摘要:下蜀黄土在第四纪古气候研究上具有独有的区位特征,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剖面上部的近20m进行野外观察和室内研究,划分出5层黄土和5层古土壤,按5cm间距采集了Rb/Sr、色度、磁化率和粒度样品,并在剖面和可追索的相邻剖面上采集了12个光释光测年样品。通过气候代用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及古里雅冰芯、马兰黄土等的对比,结合光释光测年,对南京李家岗下蜀黄土进行气候地层划分,对比结果将下蜀黄土划分出分别相当于MIS2~MIS5的4个气候旋回。气候意义的分析表明,各代用指标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显示了氧同位素3阶段明显的特殊暖湿特征,并且其所反映的气候变化过程和强度与青藏高原及西部黄土具有明显的差异。
2000, 37(4):443-448.DOI: 10.11766/trxb199906040402
摘要:采用色度学方法,系统研究了下蜀黄土典型剖面的反射光谱特征.结合磁化率、微量元素Rb、Sr的含量和比值,讨论了色度参数的古气候意义,初步把下蜀黄土形成以来的古气候划分为3个波动旋回.丁蜀黄土和黄土高原色度参数的对比,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更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和成壤强度.
1999, 36(1):31-34.DOI: 10.11766/trxb199708060105
摘要:利用石英颗粒进行电子自旋共振(ESR)年代学研究,其E心的寿命必须大于样品可能沉积年龄一个数量级以上.本文绘制了南方红土中石英颗粒的等时退火曲线,选择出合适的等温退火温度.根据实验结果,拟合出石英颗粒的E心的寿命温度曲线,推导出常温(293K)下E心的年龄为3.09×108年,证明了就E心的寿命而言,石英颗粒完全可以用来对中国南方红土剖面进行ESR断代.
1999, 36(3):301-307.DOI: 10.11766/trxb199709050302
摘要:通过地貌和典型剖面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安徽宣州地区黄棕色土的层序位于第四纪红土层之上。用ESR测年法测得黄棕色土年龄约为80kaB.P.,红土年龄约为240kaB.P.。对这两种成土母质的各项理化性状和磁化率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黄棕色土受风化作用的程度不如第四纪红土。这表明该地区24万年前的湿热气候至8万年左右开始转凉,不适于红土的形成。现今该地区出露的红土都是中更新时期古气候的产物,而黄棕色土则是与近代气候环境更相接近的一种沉积物。
1996, 33(3):293-300.DOI: 10.11766/trxb199412300309
摘要:本文利用电子自旋共振测年法(ESR)测定了安徽省宣城风成沉积-红土系列剖面的形成年龄。根据各层的年龄,可以将本剖面划分为三个形成期次:(1)早更新世晚期,形成年龄约为1000-730ka之间,包括砾石层和上伏的粉砂层;(2)中更新世早期,包括网纹红土及与其互层的棕黄色风成堆积层,其形成年龄在730-400ka之间;(3)中更新世晚期,均质红土(含夹于其间的棕黄色风成堆积层)属于本期,形成年龄约在400-100ka之间。年龄的精确测定,使我们有可能进一步研究“过去全球变化”,并为分析和提取剖面中贮藏的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