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45(2):259-266.DOI: 10.11766/trxb200609050210
摘要:在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长期施用肥料,特别是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会提高土壤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含量,从而保持和提高土壤有机碳库质量.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有差异,潜在可矿化碳含量和潜在可矿化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0.25~1mm、1~3mm、>3mm、0.05~0.25mm和<0.05mm;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占团聚体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0.05~0.25mm、0.25~1mm、1~3mm、>3mm和<0.05mm.不同施肥处理A层土壤团聚体潜在可矿化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都呈极显著相关;P层除1~3mm团聚体外都呈显著相关.土壤微团聚体(<0.25mm)中有机碳的稳定性高于大团聚体(>0.25mm).
2006, 43(3):422-429.DOI: 10.11766/trxb200501250310
摘要:通过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观测,研究了施肥对红壤水稻土不同发生层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库分布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紫云英)(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3mm团聚体含量随土层深度呈增加趋势,而其他粒径的团聚体含量则呈下降趋势。施肥处理有利于1~3mm和0.25~1mm团聚体含量增加。各处理中,各层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A>P>W1、W2。不同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有明显差异,除<0.05mm团聚体外,粒径愈细,有机碳含量愈高。1~3mm和0.25~1mm团聚体含量与全土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施肥处理有机碳储量表现出NPKM>OM>NPK>CK的趋势。同施肥处理同发生层不同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3mm1、~3mm、0.25~1mm、0.05~0.25mm和<0.05mm,且差异显著。施肥处理增加的新碳主要向1~3mm0、.25~1mm团聚体富集。
2006, 43(6):926-933.DOI: 10.11766/trxb200507280607
摘要:以23a红壤性水稻土化肥定位试验为对象,探讨了不同施肥措施下水稻产量变化及其与气候、地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的产量效应均显著受气候的年成变化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气候的季相变化因不同施肥措施而异,对CK、NK、NPKM处理影响不大,而对N、NP、NPK处理有强烈的影响;红壤性水稻土基础地力贡献率较稳定,为46.3%~72.0%。随着施肥结构完善,对地力贡献的依赖性表现出NPK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