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56(5):1190-1200.DOI: 10.11766/trxb201811230529
摘要:在江汉平原地区,因水肥管理粗放,特别是人为排放刚施肥泡田水,水稻种植引发的氮磷面源污染问题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掌握稻田氮、磷动态特征,并据此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设置不同氮磷梯度,研究了江汉平原稻田田面水氮磷形态与浓度动态变化特征及施肥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尿素后,田面水可溶性总氮(DTN)、可溶性有机氮(DON)和铵态氮(NH4+-N)占总氮(TN)的比例分别在88.0%、44.7%和31.6%以上,且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大;施磷肥后,田面水中颗粒态磷(PP)占总磷(TP )的比例为76%~93%,且随施磷量的增加而降低。田面水中氮素浓度与施氮量之间呈分段线性相关关系,当施氮量分别超过287.8、289.9、231.5和336.7 kg·hm-2后,TN、DTN、NH4+-N和DON的浓度会跃增;田面水中各形态磷素浓度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施氮肥后,田面水中TN和DTN浓度均在施肥后1 d达到峰值,在基肥和分蘖肥后5 d、穗肥后2 d降低至与不施氮肥基本接近;NH4+-N浓度在基肥和分蘖肥后2 d、穗肥后1d达到峰值,基肥和分蘖肥后5 d、穗肥后2 d后降低至与不施氮肥趋同。施磷肥后TP、PP和可溶性总磷(DTP)的浓度均在施肥后1 d达到峰值,3 d后急剧降低,降幅均在79.0%以上。可见,在江汉平原地区,施尿素后田面水中氮素以DTN为主,尤其是DON和NH4+-N,施磷肥后以PP为主。减少氮、磷肥用量可降低稻田氮、磷损失,且氮肥施用量应尽可能控制在231.5 kg·hm-2以内。施基肥和分蘖肥后5 d内、施穗肥后2 d内是江汉平原稻田氮素损失的关键控制期,施磷肥后3 d内是磷素流失的关键控制期。
2006, 43(4):688-692.DOI: 10.11766/200412010424
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3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国土壤学领域[1],以及“精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在我国的引进和部分地区的初步应用[2~4],对土壤特性尤其是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的研究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1~3,5~7],其中以北方土壤及管理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的较多[1~6],南方相关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7,8].从理论上讲,在田块面积相对较小、田块间土壤养分变化较大的中国南方地区,比发达国家土壤养分相对一致的大农场和我国北方地区更需要应用养分精准管理技术.
2004, 41(5):780-788.DOI: 10.11766/trxb200309230518
摘要:通过为期4年的田间施肥试验和1季养蚕试验,研究了钾肥用量和钾肥品种对桑叶产量、品质、养分吸收和蚕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K2O150、300、375kghm-2a-1处理分别比不施K肥年均增产桑叶23.9%、31.7%、36.0%;等量钾肥时,KCl对桑叶增产效果基本等同于K2SO4;施钾增产效果有逐年增加趋势,同时钾肥施用表现后效。施钾明显提高桑叶中N、K和S(K2SO4为钾源时)含量,而降低Ca、Mg和Zn含量,对P含量影响不大。结果显示,钾肥施用大幅度促进了桑树对各种养分的吸收,从而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施钾明显促进桑叶品质的改善,随着钾肥用量增加,桑叶中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蛋白质、糖分和油脂含量均呈增加趋势。KCl施用也能提高桑叶品质,但效果比K2SO4差。蚕茧质量测试结果表明,桑树施钾后对喂养的蚕茧品质产生正面影响,蚕重、全茧量、上茧率、茧丝长、解舒率、茧丝净度等指标均因施钾而提高,高量钾比低量钾效果好,在等量钾用量时K2SO4对蚕茧质量的促进作用明显好于KCl。
2001, 38(1):123-127.DOI: 10.11766/trxb199904110117
摘要:热带亚热带土壤中存在着性质活跃且含量较高的氧化铁和氧化铝,其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及肥力性质等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它们带有大量的可变电荷而使其行为在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研究中倍受关注[1~6]。就氧化铁对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影响,一些学者采用DCB处理脱去土壤中游离铁的方法,将处理后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变化归结为游离铁的作用[1~3]。事实上,DCB对土壤的提取液中,存在着一定数量的氧化铝,因此,“DCB提取的游离铁”对土壤表面电荷的影响应视为“DCB提取的游离铁和部分氧化铝”的共同作用。
2000, 37(2):233-241.DOI: 10.11766/trxb199807060211
摘要:本文以在油稻稻、麦稻和麦棉三种种植制度下进行的长期(10年)施钾田间定位试验的结果为依据,阐述了长期施钾对几种主要农作物增产及施肥效益的影响,对长期施钾后供试条件下土壤钾素含量及形态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1999, 36(3):361-368.DOI: 10.11766/trxb199712080310
摘要:研究了中南地区3种土壤的电荷量、电荷零点(PZC)和净电荷零点(PZNC)等表面电荷性质及其与土壤矿质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1)从赤红壤、红壤到黄棕壤,永久负电荷量(CECp)趋于增大,主要与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和粘粒含量有关;可变负电荷量(CECv)变异趋势不明显,主要与土壤氧化铁铝的组成及含量有关;可变负电荷量占负电荷总量的比例趋于降低;正电荷量趋于减小。(2)供试赤红壤、红壤和黄棕壤的PZC分别为3.90、3.35~3.50和2.96~3.12;赤红壤和红壤的PZNC分别为3.85和2.15~2.84,黄棕壤不存在PZNC。(3)初步提出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电荷性质的指标为:PZC>3.0、PZNC>2.0、PZC-PZNC<1.0和CECv/CEC8.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