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52(2):345-354.DOI: 10.11766/trxb201404180183
摘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与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中土壤有机碳(SOC) δ 13C值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SOC δ 13C值随恢复进展0~20 cm土层(-25.72‰~-19.91‰)趋正、>20 cm土层(-23.76‰~-18.13‰)先趋正后趋负。随土层加深除草灌、灌乔外其他阶段均趋正,草灌阶段上层土与乔木、顶极阶段底层土SOC为C4碳,SOC δ 13C值变化受地带性和喀斯特环境的双重影响。群落优势种凋落叶δ 13C值(-31.79‰~-16.76‰)随恢复进展趋负,说明生境日益改善,其与0~20 cm土层SOCδ 13C值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6,p<0.01)、而与>20 cm土层极不相关,说明0~20 cm土层主要为新碳;SOC周转速率随恢复进展递增、随土层加深递减,土壤生化反应具较强表聚性;SOCδ 13C值与土壤可矿化碳、易氧化碳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50,p<0.05),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具有一定的负相关关系(R2=-0.389),SOC δ 13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示SOC的活性;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是复杂多变、多途径的统一,其中C4植物在恢复中具有重要意义;碳同位素方法与“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重现喀斯特植被更替的历史。
2013, 50(2):306-314.DOI: 10.11766/trxb201204040106
摘要: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0~10 cm土层0.94~1.15 g cm-3,>30 cm土层0.98~1.19 g cm-3)、石砾含量(0~10 cm土层19.93~26.61 %,>30 cm土层20.36~32.11 % )随恢复进展而减少,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土壤容积(0~10 cm土层20.13~22.02 m3,>30 cm土层4.16~6.87 m3)、有机碳含量(0~10 cm土层21.14~52.67 g kg-1,>30 cm土层11.15~25.93 g kg-1)、有机碳密度[(0~10 cm土层1.91~4.03 kg m-2,>30 cm土层0.39~1.96 kg m-2 )、有机碳储量(900m2样地0~10 cm土层0.538~0. 883 t,>30 cm土层0.039~0.137 t)、易氧化碳含量(0~10 cm土层5.28~33.25 g kg-1,>30 cm土层5.98~14.13 g kg-1 )均随恢复进展而增加,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进展0~20 cm土层有机碳稳定性增强、活性降低,>20 cm土层则相反;随土层加深有机碳稳定性增强、活性降低;土壤有机碳随恢复进展总体上具碳汇效应,且早期其量少质低、表聚性强、碳汇效应不显著、固碳潜力大,后期则相反。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和有机碳的累积。
2012, 49(6):1202-1209.DOI: 10.11766/trxb201112200496
摘要:选择了岩溶区三种不同的典型根系地下生境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类型I-白云岩低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类型II-白云岩中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及类型III-白云岩高倾产状多层空间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地下根系生境类型和不同空间土壤层次的土壤酶活性差异极显著(p< 0.01);2)类型I有利于土壤的碳素循环,类型II有利于土壤含氮化合物的转化,类型III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氧化;且三种类型的土壤酶活性均呈现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3)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关系显著,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质量/肥力的指标。可见,不同根系地下生境土壤酶活性差异,对岩溶石漠化区的土壤质量评价、植被恢复技术研究和生态修复治理均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