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62(1):40-53.DOI: 10.11766/trxb202311270498CSTR: 32215.14.trxb202311270498
摘要:构建土壤容重高精度预测方法是准确补全区域土壤属性数据库的需要。本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获得的四川盆地(含四川省和重庆市)2 883个典型耕地样点数据,运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揭示表层土壤容重的统计特征及其主控因素,采用传统土壤传递函数(PTFs)、多元线性回归(MLR)模型、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RBFNN)模型和随机森林(RF)模型通过不分区、分流域以及分土类3种建模方式建立土壤容重预测模型,以期实现对该区域土壤容重缺失值的填补。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表层土壤容重处于0.60~1.71 g·cm-3之间,均值为1.29 g·cm-3。土壤有机质、土壤亚类和夏季降雨量是土壤容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分流域构建的RBFNN预测模型能较好地捕捉土壤容重与各影响因素的非线性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空间非平稳性,432个独立验证样点预测结果的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519和0.095 g·cm-3,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其不仅有助于提高四川盆地耕地表层土壤容重缺失值的填补精度,也为其他区域土壤性质缺失值的填补提供了方法参考。
2016, 53(3):582-593.DOI: 10.11766/trxb201508220172
摘要:基于1981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2012年555个表层土壤实测数据,探讨近30年来川中紫色丘陵区土壤碳氮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比了地形、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植被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时空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1981年和2012年表层SOC含量上升110%,TN含量上升27.27%,变异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近30年来,SOC、TN由于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影响变为更倾向于受随机性因素的影响,时空演变上大部分区域SOC、TN含量均有增加。近30年来土地利用方式对研究区SOC、TN时空变异的影响增强并成为主导因素,土壤类型的影响下降,地形因子的影响程度大幅下降而植被贡献率上升。全区碳氮含量及碳氮比值上升,碳氮之间的相关系数有所下降。
2008, 45(2):360-365.DOI: 10.11766/trxb200612250224
摘要:土壤是一个时空连续体,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1].这种空间异质性体现在土壤的物理、生化信息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呈现较大的差异,并且不同土壤性质具有不同程度的空间变异.准确掌握土壤物理、生化信息的空间变异规律,不仅是精准农业中土壤养分管理的基础,对于环境保护和治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土壤性质的空间插值技术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2~4].目前应用于土壤性质空间插值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几何学意义的移动平均法[5]、反比距离加权法[6,7]、样条函数法[8]、趋势面分析法[9,10]以及基于统计学意义的克里格(Kriging)插值法[11~1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