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45(4):693-698.DOI: trxb10.11766/200701170412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在含有氯氰菊酯的土壤中添加氯氰菊酯和3-苯氧基苯甲酸(3-PBA)降解菌CDT3(Rhodococcus sp.)和PBM11(Pesudomonas sp.),同时设不加菌的对照。分别于0、3、7、15、30 d取样,测定土壤中氯氰菊酯和3-PBA的残留,同时用平板计数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显示:CDT3和PBM11在土壤中协同作用能够更好地降解氯氰菊酯及其中间产物3-PBA。氯氰菊酯对土著微生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投加降解菌可以消除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抑制,有助于土著微生物种群的恢复,但短期内无法改变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结构的破坏。
2007, 44(4):734-739.DOI: 10.11766/trxb200606300422
摘要:从长期受毒死蜱污染的污水处理池中分离到一株毒死蜱高效降解菌株,命名为Dsp-2.经生理生化和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其为鞘胺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 sp.)细菌.该菌株能在24h内完全降解100mgL-1的毒死蜱,降解特性的研究表明:随着农药浓度的加大,绝对降解量也增大,但高浓度的毒死蜱会导致不能完全降解;起始接种量和降解毒死蜱的速率呈正相关;外加氮源营养能够明显促进降解;1mmolL-1的Fe3+和Ni2+等对其降解性能有抑制作用.研究了Dsp-2在土壤中降解毒死蜱的效果.结果表明,Dsp-2在三种供试土壤中都能有效的降解毒死蜱,其中在潮土中降解的速率最快,且当毒死蜱的浓度范围在1~100mgkg-1内Dsp-2都能有效的降解毒死蜱,7d降解率达到8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