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51(3):448-458.DOI: 10.11766/trxb201306270303
摘要: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是估算土壤碳储量、评价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研究SOM时空演变对评估区域土壤固碳潜力,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为例,利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2006年采样数据,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比研究了1980 - 2006年全省范围内表层(0 ~ 20 cm)SOM含量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980年和2006年江苏省SOM平均含量分别为16.55 ± 8.50 g kg-1和18.31 ± 8.32 g kg-1,变异系数分别为51.36%和45.44%。两个时期SOM的变异函数均符合指数模型,块金系数由51.85%增加为56.52%,变程由71.55 km减少至37.83 km,SOM含量的空间自相关性减弱,自相关距离减小。1980-2006年,SOM含量空间分布呈现出北增南减,沿江平原增,宁镇丘陵减,滨海平原基本持平的空间格局,增加幅度由北向南逐渐减小。SOM含量的初始值影响其空间格局的演变,总体上呈现初始SOM含量的高值降低、低值增加的趋势。肥料的大量使用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作物残茬和根系的生物量;秸秆还田的大力推行,使得大量的有机物质进入土壤,促进了SOM的累积。不同的土地利用变化对SOM含量变化的作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转变成水田、旱地和林地促进了SOM的增加,而转变成荒地后导致SOM含量下降。
2010, 47(3):422-428.DOI: 10.11766/trxb200812250306
摘要:运用常规统计学和典范对应分析方法,对苏北滩涂土壤全盐量(TS)、盐分离子组成、碱化度(ESP)、pH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土壤为轻度至中度盐化,不同层次土壤中,Na+ 与Cl-、K+ 与Mg2+ 始终保持较好的关联性。TS的空间分布,在0~120 cm全剖面上主要受控于Cl-、SO42-、Na+因子,分层与全剖面的情况有所不同,但Na+均为主要因子之一;ESP在全剖面上主要受CO32- 和HCO3- 因子制约,其中在0~10 cm和20~40 cm土层主要受CO32-因子制约,10~20 cm土层内主要受HCO3-因子制约,40~100 cm土层则主要受Na+因子制约;pH受盐分离子的影响较小,在全剖面上分布较为均匀。
2010, 47(4):652-658.DOI: 10.11766/trxb200811170409
摘要:研究了江苏省昆山市农田土壤有效态Cu、Ni、Pb、Zn各形态含量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Cu、Ni、Pb、Zn各形态含量以残渣态>有机质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残渣态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形态。Cu和Pb有机质结合态所占比例相对也较高,分别达36.09%和28.30%。土壤可交换态含量、碳酸盐结合态含量、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及残渣态含量均以Zn最高;土壤有机质结合态含量以Cu最高;土壤可交换态含量变异系数、土壤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变异系数及土壤Fe-Mn氧化物结合态含量变异系数以Ni为最大;土壤有机质结合态含量变异系数以Zn最大;土壤残渣态含量变异系数以Pb最大。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铜和可交换态铜对土壤有效态铜含量影响最大;土壤可交换态镍含量对土壤有效态镍含量最大;土壤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铅和有机质结合态铅对土壤有效态铅含量影响最大;土壤可交换态锌和碳酸盐结合态锌对土壤有效态锌含量影响最大。
2010, 47(5):857-864.DOI: 10.11766/trxb200909090405
摘要:针对制约苏北滩涂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盐渍障碍因素,将生态风险理论引进该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的盐渍化风险评价中,探讨了生态风险分析的方法与过程,建立了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区域土壤盐渍化风险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估与分级。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盐渍化风险总体较高且不同部位风险差异较大,其综合风险值介于0.26~0.91之间,平均值达0.53;盐渍化风险分布表现出与土壤盐分、地下水矿化度较为相似的空间规律,受种植制度与耕作措施的影响,研究区东部水稻地盐渍化风险总体高于西部棉花地。研究区内风险较大的区域占总面积比例为63.54%,风险一般的占30.53%,风险很大的占5.01%,风险较小的仅占0.92%;其中较大风险和一般风险区分布面积最大,是土壤改良治理的重点区域。该结果可为滩涂区中、低产地改造、障碍土壤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2007, 44(4):620-628.DOI: 10.11766/trxb200604040406
摘要:研究农田土壤有效磷的时空变异特征可为作物合理施肥和识别农业面源磷污染重点控制区提供科学依据.以长三角地区的江苏省如皋市为例,对不同时期农田土壤有效磷的时空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1982年至2002年的20年间,有效磷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变化,随时间整体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三个年代各土系有效磷平均值分别为3.51mgkg-1、6.73mgkg-1、12.43mgkg-1,但不同类型的变异特征有所差别.南部的壤质云母混合型热性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营防系)1982年至1997年出现下降但近年来有一定回升,其余土系在各个时段内呈现不同程度地上升.其中,由江淮冲积物发育而成的、分布于中西部的、质地较粗的砂质云母混合型热性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磨头系和桃园系)近年来与其他土系比较增长趋缓,由江淮冲积物发育而来的分布于东北部的东陈系和由浅湖相冲积物发育而成的分布于西北部的搬经系近年来增长较快.造成这些时空变异的主要因素有施肥管理、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土壤性质等.从全市20a来有效磷演化趋势拟合的方程经过计算表明,按目前的增长趋势,大约经过24a,土壤中有效磷含量有可能达到对水体产生危害性的临界值.
2005, 42(5):753-760.DOI: 10.11766/trxb200409080507
摘要:人类的健康长寿主要依赖于遗传、生活习惯以及环境等因素,其中环境是影响长寿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江苏省如皋市长寿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如皋市90岁以上长寿人口比率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聚集特征,比率较高的区域分布在北部-东部-东南部发育较强的壤质雏形土和人为土上,在中西部的砂质雏形土和南部弱发育的年轻壤质-粘质雏形土上,比例较低。这种分布特征与土壤中的有效硒、锌和硼等微量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如皋市土壤中有效态硒、锌和硼与90岁以上人口比例均达到极显著相关,并归属于同一主成分,表明这些元素或组合可能是该地区对健康长寿有益的主要微量元素。
2003, 40(5):665-671.DOI: 10.11766/trxb200205060504
摘要: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江苏近20年来耕地数量变化规律及与人文要素关系,探讨经济发达地区耕地数量变化的过程、方向、速率、结构、程度、空间差异性,揭示耕地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表明,经济发达省份耕地递减较全国平均数高18%,连续呈现单向递减变化,并具有缓慢递减-快速递减-急剧递减-快速递减的时间变化轨迹。变化幅度的空间差异有其规律性:从高发达区向一般发达区减小的梯状差异及从城郊向偏远县区减小的幅射状差异。经济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人口膨胀、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化、粮食单产提高及人均居住面积等,与耕地变化具有高度关联性,并与其构成多元线性回归控制关系,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1993, 30(2):191-198.
摘要:调查分析了江苏省连云港、铜山、泗洪、南京、宜兴等5个丘陵地区类黄土发育的土壤。结果表明,以土壤剖面表下层的粉/粘比及其非粘粒部分的TiO2和Fe2O3含量等三项指标检验,省境內各地区类黄土母质的性质是逐渐变异的,很难截然划出下蜀组和戚咀组的界限。母质在性质上的这种变异特点,是类黄土所发育土壤呈现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参照《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的标准,省境内丘陵区类黄土所发育的土壤可归入2土纲6土类(硅铝土纲的褐土、棕壤、酸性棕壤和铁硅铝土纲的黄褐土、黄棕壤、棕红壤);以主分量分析为基础的数值分类也得出类似结果,只是少了1个土类(棕壤)。各土壤剖面点在二维平面上的排序图显示,按地理区域围起来的土壤剖面点包括不同的土类,因而土壤带的范围与土类实际分布范围并非重合,而是部分交叠。目前习用的、从南到北区划的黄红壤、黄棕壤、黄褐土、棕壤褐土等3个地带,不能精确表达这一复杂现象。省境內类黄土发育的土壤从南到北虽也表现出一定的地带分异趋势,但各土类实际上是呈犬牙交错式分布,表现出交叠地带性规律。
1992, 29(2):208-210.
摘要:根据江苏海涂地区所做的大量分析数据,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滨海盐土的盐分地球化学类型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分别提出盐分离子组成规律和盐分变化中几种离子当量比的特征值,为滨海盐土的分类和利用改良提出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