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不同功能有机质库碳氮分布的影响

      2017, 54(2):468-479.DOI: 10.11766/trxb201606090205

      关键词:有机质;长期肥料试验;物理保护有机质库;化学保护有机质库;生物化学保护有机质库;土壤固碳
      摘要 (3252)HTML (0)PDF 7.96 M (3103)收藏

      摘要:土壤有机质(SOM)对于维持农业生产力、提高土壤质量和增加土壤固碳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红壤水稻土35年的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借助近期发展的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探讨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不同功能SOM库含量、SOM库碳氮含量变化和分配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尤其是有机无机配施处理显著增加了未保护游离SOM库(cPOM和fPOM)和纯物理保护SOM库(iPOM)在土壤中的含量以及它们的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含量。未保护游离SOM库的SOC和TN含量占总有机碳和全氮比例在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最高,分别达35.9%和33%。与CK相比,有机无机配施使生物化学保护库非水解游离粉粒组(NH-dSlit)和非水解游离黏粒组(NH-dClay)含量分别降低了15%和9.5%(p< 0.05)。物理―化学保护SOM库、物理―生物化学保护SOM库以及化学保护SOM库含量受长期施肥影响不显著。综上,研究表明土壤不同功能SOM库对长期施肥的响应不同。有机无机配施是提升红壤水稻土SOM数量和质量的最佳培肥措施。

    • 长期施肥对浙江稻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2015, 52(4):828-838.DOI: 10.11766/trxb201407110351

      关键词:长期施肥措施;水稻土;团聚体;物理保护;结构表征
      摘要 (3968)HTML (0)PDF 3.25 M (5483)收藏

      摘要:以浙江省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站为依托,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栏肥与化肥配施(NPKOM)、单施栏肥(OM)、秸秆与化肥配施(NPKRS)和单施秸秆(RS)处理均显著提高了>2 mm和2 ~ 0.25 mm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p <0.05),强化了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此外,长期有机无机配施(NPKOM和NPKRS)处理显著提高了各个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并且显著增加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而长期单施化肥和单施秸秆处理并未有效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不同施肥处理下,2 ~ 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34.2% ~ 48.6%,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2 ~ 0.25 mm和< 0.053 mm团聚体进行结构表征,发现长期单施有机肥或者有机无机配施下芳香族C较CK提高29.9% ~ 45.2%,较NPK处理提高22.3% ~ 36.6%,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芳构化。在有机碳积累方面,施用有机肥,尤其是栏肥与化肥配施,同时强化了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以及促进了化学抗性有机碳组分的积累,是加强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积累的合理施肥模式。

    • 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长期试验下有机碳积累机制研究Ⅰ.团聚体物理保护作用

      2008, 45(6):1063-1071.DOI: trxb10.11766/200707170608

      关键词:土壤固碳长期试验团聚体水稻土物理保护有机碳
      摘要 (2275)HTML (0)PDF 1.25 M (3746)收藏

      摘要:选取我国南方三种典型水稻土的长期试验田,采集长期不同处理下的未破坏土壤样品,采用低能量超声波分散法分离得到不同粒径的团聚体颗粒组,研究不同处理下这些团聚体颗粒组中的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及其分配变化,探讨土壤有机碳积累与团聚体物理保护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三种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组成以200~20μm和20~2μm粒径为主,分别占22%~43%和27%~44%,微团聚化作用较强.SOC含量以2000~200μm和<2μm粒组中最高;而易氧化态碳(Labile organic car-bon,LOC)主要富集于2 000~200μm粗团聚体颗粒组中,其占SOC的比例(LOC/SOC)也是以该粒径中明显最高.直径为2 000~200μm的粗团聚体颗粒组作为新增有机碳的主要载体,随不同耕作和施肥等长期处理的变化最为强烈,其中又以红壤性水稻土的SOC和LOC随不同施肥的变化最为强烈,说明其良好管理下的有机碳累积效应最为显著.统计分析表明,全土的有机碳积累量与2 000~200μm粗团聚体的有机碳积累量之间的关系可用抛物线拟合(R2=0.95,n=8).由此看来,长期试验下新固定的有机碳积累及其粗团聚体保护可能存在某种饱和机理.计算表明,供试水稻土的粗团聚体保护在长期试验期内还未达到其饱和限,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我国学者对于近20年来南方水稻土特别是红壤丘陵区水稻土有机碳固定速率较高的认识.同时,红壤性水稻土的粗团聚体保护作用最强,仍然具有明显的固碳潜力,这也提示土壤中氧化铁对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固定和化学稳定可能有重要贡献,水稻土固碳的团聚体保护作用与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化学结合机制有关.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3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