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加积型红土剖面成壤特征及网纹化成因的土壤微形态证据

      2022, 59(5):1306-1320.DOI: 10.11766/trxb202011240643

      关键词:加积型红土土壤微形态成壤特征网纹化机制
      摘要 (548)HTML (2141)PDF 17.84 M (1762)收藏

      摘要:亚热带加积型红土很好地记录了中国南方第四纪以来风化特征及其变化趋势,但相应风化强度下古土壤成壤细节仍尚待进一步揭示。本文以庐山东麓海会剖面(L-HH)为研究对象,借助土壤微形态研究方法分析不同风化强度下古土壤成壤特征,并结合粒度、色度、磁化率、地球化学等指标,进一步探讨加积型红土成土环境及网纹机制。结果表明: (1)加积型红土土壤基质以黏土、胶体为主,并具有一定铁质侵染。沿剖面自下而上,胶体含量由70%减少至50%,黏土胶体与碎屑配比由8: 2逐渐变化为6.5: 3.5,成壤强度呈减弱趋势。(2)土壤孔隙和形成物类型沿剖面的变化差异较好地记录了土壤水分及其干湿变化。网纹红土层以线状大孔道为主,连通性好,铁质迁移活跃,铁锰质胶膜沿孔道分布且多层叠置,部分铁质胶膜有脱色现象,指示水分充足,干湿变化频繁。网纹黄棕色土层大孔道减少,孔洞、囊状孔隙增加,有一定连结性,铁锰胶膜多沿孔隙壁淀积,铁锰质结核也尤为丰富,指示水分减少,干湿变化仍然频繁。黄棕色土层,孔道极少,以面状裂隙、囊状及不规则状孔隙、孔洞为主,连结性差,淀积胶膜多为扩散-团聚型,水分少,铁游离程度降低。(3)土壤孔隙及其发育程度与网纹化程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裂隙产生、加宽、连通是网纹化的物理学基础。(4)剖面土壤微形态特征与粒度、色度、磁化率等环境指标间有良好对应关系,是解读红土形成环境、季风演化和网纹化机制的重要土壤学指标。

    • 黄土区薄厚层浮土土质道路降雨侵蚀过程差异

      2021, 58(1):92-105.DOI: 10.11766/trxb201908280282

      关键词:浮土道路侵蚀模拟降雨产流产沙
      摘要 (1197)HTML (1099)PDF 3.19 M (2084)收藏

      摘要:土质道路经长期碾压产生了大量浮土,加剧了道路侵蚀。本文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不同雨强及坡度条件下薄层1.0 cm和厚层4.0 cm浮土土质道路的产流产沙特征。根据侵蚀物质的差异,将浮土道路侵蚀过程分为单独浮土侵蚀阶段和浮土、道路混合侵蚀阶段。结果表明:(1)浮土侵蚀阶段、混合侵蚀阶段薄层浮土平均径流率为厚层浮土的1.01倍~1.52倍、1.26倍~2.44倍。2.5 mm·min-1雨强时3个坡度下的平均次降雨产流量为43.44 L,较1.0~2.0 mm·min-1雨强提高37.36%~82.05%;(2)混合侵蚀阶段16°坡面平均含沙量均值为227.30 g·L-1,为4°和8°的2.14倍和1.37倍。小雨强(1.0、1.5 mm·min-1)时厚层浮土次降雨产沙量为薄层浮土的1.39倍~2.14倍;大雨强(2.0、2.5 mm·min-1)时薄层浮土次降雨产沙量为厚层浮土的1.14倍~1.67倍。1.0 mm·min-1雨强时3个坡度下的平均次降雨产沙量为2.08 kg,占1.5~2.5 mm·min-1雨强的23.57%~68.59%;(3)混合侵蚀阶段及次降雨过程薄层浮土含沙量与径流率相关性较厚层浮土均增强。结果可为黄土区浮土道路侵蚀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探地雷达的典型红壤区网纹红土层识别

      2019, 56(4):813-824.DOI: 10.11766/trxb201807200248

      关键词:探地雷达;网纹红土;共中心点法;关键带
      摘要 (1691)HTML (1479)PDF 11.51 M (2543)收藏

      摘要:网纹红土层的识别对于土壤学和第四纪环境等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以位于南方红壤区的江西省鹰潭市孙家流域为例,通过多频率探地雷达图像解译、钻井探测和土壤含水量分析等方法相结合,研究使用不同天线频率雷达对网纹红土层的识别效果及最佳的雷达探测方法。结果表明:共中心点法(CMP)能够准确地计算出电磁波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深度的传播速度,电磁波在网纹红土层的传播速度在0.052 m•ns-1~0.065 m•ns-1之间,平均速度为0.058 m•ns-1;剖面深度上的含水量变化特征与土壤层次的分布具有协同性,网纹红土层内土壤含水量逐渐递增,至网纹红土层下界面出现最大值,风化层以下土壤含水量随着深度的增加不断减小;应用60 MHz和120 MHz天线的雷达均可识别网纹红土层的上、下界面,深度拟合结果的R2分别为0.93和0.86;相比较于60 MHz单天线探测网纹红土层厚度的结果,采用组合天线的方法,即200 MHz和60 MHz天线分别获得网纹红土层上、下界面的深度,能够提高探测准确度,试验平均相对误差由16.2%缩小至6.8%;探地雷达技术不仅可以提高野外调查效率,还有利于推进土壤三维制图的发展。

    •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性水稻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2015, 52(3):697-705.DOI: 10.11766/trxb201407260376

      关键词:长期施肥;红壤性水稻土;磷脂脂肪酸;BIOLOG;微生物群落;多样性
      摘要 (3514)HTML (0)PDF 3.40 M (5047)收藏

      摘要:以位于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内长期定位试验的水稻土(始于1981年)为研究对象,运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和BIOLOG分析技术研究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及有机肥与化肥混施(NPKM)三种施肥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化肥和有机肥与化肥混施处理的PLFA总量均高于未施肥处理,两者分别较未施肥处理高91%和309%;PLFA主成分分析(PCA)显示施肥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其中NPKM处理增加了革兰氏阴性细菌(G-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的数量,NPK处理增加了革兰氏阳性细菌(G+细菌)的数量,不施肥处理较施肥处理提高了真菌/细菌比例,CK和NPK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更为相似;各施肥处理间土壤的AWCD值(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表明,NPKM处理能够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进而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整体活性,而NPK处理减弱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代谢功能多样性分析同时表明,NPKM处理增加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而NPK处理使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降低;土壤PLFA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总PLFA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速效养分相关性不大。

    • 一株高效解钾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的优化

      2014, 51(2):381-388.DOI: 10.11766/trxb201303150120

      关键词:解钾菌;红壤;筛选;鉴定;类芽孢杆菌;发酵条件
      摘要 (3052)HTML (0)PDF 3.01 M (3543)收藏

      摘要:为了寻求钾肥替代技术,从江西红壤中筛选到一株解钾效率为27.62%的高效解钾菌株G4,结合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 sp.);通过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对G4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G4的最佳发酵条件为:麦芽糖1%(w/v)、蛋白胨0.2%(w/v)、磷酸氢二钾 0.05%(w/v)、培养温度25 ℃、初始pH7.5、装液量80 ml/250 ml(250 ml三角瓶装液量为80 ml)、培养时间48 h、接种量7%。G4有较强的解钾能力,有望用于微生物肥料的开发。

    • 中国中亚热带网纹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

      2008, 45(3):385-391.DOI: trxb10.11766/200701130301

      关键词:网纹红土稀土元素中亚热带沉积环境
      摘要 (1866)HTML (0)PDF 583.36 K (4201)收藏

      摘要:130个样品的粒度、黏土矿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以及Sr、Nd同位素分析表明,广泛分布在中亚热带地区并且具有一定厚度的第四纪网纹红土为加积型沉积。该类沉积粒度组成与北方风尘沉积类似,粉砂含量占优势,>50μm含量小于5%,5~50μm组分41.2%~61.5%,<5μm黏粒26.9%~55.8%;黏土矿物组成中含有较多的石英、云母和高岭石;全土体的平均硅铝率为7.96,硅铁铝率6.11;稀土元素丰度179.6 mg kg-1,与地壳平均值(178 mg kg-1)、北京郊区1998年12月大气粉尘稀土总量(178.0 mg kg-1)以及两块中国黄土标样(178.2mg kg-1)非常接近,并且表现为轻稀土强烈富集,重稀土淋失,Ce元素正异常;网纹红土全岩样品的87Sr/86Sr值界于0.725 657~0.727 714之间,Nd同位素0.511 989~0.512 098,与佳县上新世红黏土和黄土的酸不溶相性物质接近。理化特征指示,第四纪加积型网纹红土与北方黄土中的古土壤以及上新世红黏土的形成环境类似,并且具有稳定的物质来源。

    • 重金属复合污染下红壤微生物活性及其群落结构的变化

      2005, 42(5):819-828.DOI: 10.11766/trxb200409290516

      关键词:重金属复合污染红壤微生物活性群落功能多样性
      摘要 (2316)HTML (0)PDF 1.06 M (3738)收藏

      摘要:在室内培养条件下,应用4因素5水平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案,对重金属复合污染红壤的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Cu、Zn、Pb、Cd复合污染生境中重金属的微生物毒性效应发挥主要由Cd、Cu两元素决定,其生物毒性顺序表现为:Cd>Cu>Zn>Ph,红砂泥中表现较为突出。与单一镉、单一铅污染处理相比,重金属复合污染对供试红壤微生物生物活性及其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并非仅仅表现出简单的加和作用,同时还存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典型相关分析显示,红壤微生物活性与重金属含量之间关系密切,第一对典型变量的相关系数r达0.8858、0.9328,均达极显著水平(p<0.001),说明重金属复合污染与红壤微生物间存在较为稳定的数量反馈机制,红壤总体微生物活性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供试红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状况,可作为重金属污染红壤环境质量评价及量化分类的有效指标。

    • 江西九江泰和第四纪红土成因的比较研究

      2001, 38(1):1-9.DOI: 10.11766/trxb199909240101

      关键词:第四纪红土风积成因冲积成因
      摘要 (2325)HTML (0)PDF 625.91 K (2963)收藏

      摘要:通过对江西九江和泰和第四纪红土的形成环境、粒度组成、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性和石英微形态特征的研究,探讨两地第四纪红土的成因。结果表明:地处红黄土交接带的九江地区的第四纪红土,具有与下蜀黄土相似的风成特性,系风积成因;而位于吉泰古盆地的泰和地区的第四纪红土,具明显的冲积相特征,应为河流冲积成因。

    • 南方红土元素迁移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2001, 38(1):25-31.DOI: 10.11766/trxb199907160104

      关键词:南方红土协变分析物质平衡风化特征
      摘要 (2310)HTML (0)PDF 2.51 M (2999)收藏

      摘要:气候变化下土壤物质过程的响应特征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主题。本文选取江西九江剖面,通过协变分析,对其元素迁移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剖面上部(褐黄色土层)和剖面下部(网纹红土层)的协变状态和元素迁移强度有明显的差别,从盐基赋存状态看,剖面下部元素迁移强度大大高于剖面上部,同时,不同元素的迁移模式的表现明显不同。研究表明,剖面元素组成主要受古气候变化引起的风化强度差异的控制,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母质物源变化的影响。

    • 第四纪红土的磁性与氧化铁矿物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2000, 37(2):182-191.DOI: 10.11766/trxb199902060205

      关键词:第四纪红土磁化率频率磁化率磁性矿物环境变迁
      摘要 (2531)HTML (0)PDF 686.21 K (3283)收藏

      摘要:应用矿物磁测、X-衍射和电镜技术对浙江省第四纪红土的磁性与氧化铁矿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均质层和网纹层的磁化率(χ)、频率磁化率(χfd)、软剩磁(SoftIRM)、非滞后剩磁(ARM)、他和等温剩磁(SIRM)和剩磁矫顽力((BO)CK)等磁性参数存在明显差异,均质层的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分别是网纹层的6倍和4倍;第四纪红土的磁化率主要由风化成土作用产生的超顺磁性颗粒(SP)和稳定单畴颗粒(SSD)贡献,它们的磁化率值与频率磁化率和非滞后剩磁是显著正相关;均质层中DCB处理后的磁化率和χfd损失量明显高于网纹层,其DCB处理损失的磁性主要是次生的SP和SSD颗粒,DCB处理后损失的磁化率与频率磁化率呈指数正相关;根据均质层的IRM获得曲线、剩磁矫顽力、X-衍射和透射电镜观察证明红土中的氧化铁矿物组成主要是圆片状的赤铁矿、鱼鳞状的磁赤铁矿和针状的针铁矿。对红土磁性成因的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初步认为第四纪红土中磁性矿物的数量、粒度、类型等特征的变异指示了红土化作用的变异,可作为研究第四纪环境变化的手段之一。

    上一页12
    共2页16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