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BIO-NORM与NORM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对比研究

      2011, 48(2):238-245.DOI: 10.11766/trxb201007270302

      关键词:耕地质量评价;Norm值;水稻产量;土壤质量
      摘要 (2896)HTML (0)PDF 0.00 Byte (1149)收藏

      摘要:耕地质量评价对指导农业生产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耕地质量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县为研究区域,通过实际调查和样品采集与分析,获取了249个水田表层土壤属性数据和95个田块的水稻产量数据。利用Norm值法和新建立的Bio-Norm法,分别确定耕地质量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和隶属度函数,并对研究区水田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两种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表明,Bio-Norm法选取的指标比Norm法更具有代表性,得出的指标权重更能准确反映指标的重要性,确定的隶属度函数临界值更能反映水稻生长的实际要求。评价结果显示,利用Bio-Norm法得出的耕地质量综合指数(IFI值)与水稻产量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²)远高于Norm值法,且 值与水稻产量各等级的区域分布特征更为吻合。所以,Bio-Norm法评价耕地质量更为科学合理。

    • 紫色土壤风化发育程度与“钛值”关系的研究

      2009, 46(6):973-981.DOI: 10.11766/trxb200811250602

      关键词:紫色土壤;钛值;土壤发育程度;土壤剖面
      摘要 (2642)HTML (0)PDF 0.00 Byte (90)收藏

      摘要:在重庆地区按紫色土壤习惯命名采集各主要紫色地层母岩发育的54个土壤剖面样品,并进行全钛和无定形钛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紫色土全钛含量范围为TiO2 2.70~23.9 g kg-1,平均值7.52±3.90 g kg-1;土壤全钛含量高低主要与成土紫色母岩有关,而受土壤风化发育程度的影响不大,在剖面中分布规律不明显;用土壤“钛值”(全钛/无定形钛)比较,各紫色地层母岩初期风化发育的土壤(如石骨子土)钛值大小与母岩基本保持一致,表现为:三叠系飞仙关组(T1f)>侏罗系蓬莱镇(J3p)>侏罗系自流井组(J1—2z)>侏罗系沙溪庙组(J2s)>侏罗系遂宁组(J3s)>白垩系夹关组(K2j);但随土壤风化发育程度加深,钛值显著降低,且钛值大小顺序与土壤硅铝铁率所描述的土壤风化发育程度结果基本吻合,二者达极显著相关( r = -0.809 1** ),如果将紫色土壤钛值大小划分为Ⅰ~Ⅶ级,则可将不同风化发育度的紫色土壤归入相应的级别中,据此,可按级别对紫色土壤的风化发育程度做出描述.

    • 四川盆地紫色母岩中钛与母岩原始风化度关系的研究

      2006, 43(4):541-548.DOI: 10.11766/200505190402

      关键词:紫色母岩无定型二氧化钛钛值风化度
      摘要 (2324)HTML (0)PDF 2.36 M (3640)收藏

      摘要:用(NH4)2SO4-浓H2SO4-二胺替吡啉甲烷比色法和NaOH熔融-二胺替吡啉甲烷比色法,分别提取和测定了四川盆地几种主要紫色母岩和土壤中无定型TiO2和全钛.将“全TiO2/无定型TiO2”定义为“钛值”,并用钛值代替硅铝铁率衡量紫色母岩的风化程度.结果为:四川盆地的六种紫色母岩中全钛含量变化于2.95~20.0gkg-1(TiO2)之间,属中等偏高水平;不同岩性间趋势为泥页岩>泥岩>粉砂岩>砂岩;全量TiO2与岩石的总SiO2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r=-0.7459).钛值的大小与风化度呈反相关,按钛值的大小,各紫色母岩原始风化度大小顺序如下:三叠纪飞仙关(T1f)<侏罗纪沙溪庙(J2s)<侏罗纪自流井(J1-2z)<侏罗纪蓬莱镇(J3p)<侏罗纪遂宁组(J3s)<白垩纪夹关组(K2j).紫色土壤钛值所反映的风化度与硅铝铁率基本吻合,二者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r=0.8615**).而土壤胶体的钛值与硅铝铁率的相关系数r=0.8757**,达极显著相关.土壤钛值所反映的风化度水平与紫色母岩的风化度趋势一致.

    • 我国主要土壤供钾能力的综合评价

      1999, 36(3):377-386.DOI: 10.11766/trxb199710270312

      关键词:生物耗竭供钾能力有效钾“最低值”
      摘要 (2234)HTML (0)PDF 653.07 K (3036)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生物耗竭法并结合化学方法对我国11种主要土壤的供钾能力做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1)土壤耗竭后,交换性钾的“最低值”出现的时期及绝对量大小,因土壤类型不同而异。土壤交换性钾亦存在“利用率”或“有效度”问题。“最低值”是土壤的重要供钾特性之一。(2)随着耗竭次数的增加,土壤非交换性钾在达到“最低值”后又回升,至耗竭结束,11种土壤大都接近甚至超过了耗竭前水平,认为是1mol/L热HNO3不能提取钾大量释放所致。(3)耗竭条件下,作物吸收的钾主要来自于非交换性钾,且以1mol/L热HNO3不能提取钾为主,该组分的钾仍属非交换性钾而非矿物钾。(4)2mol/L冷HNO3法提取的有效钾与作物吸钾量间的相关性最好,且该法操作简便、快速,适于水、旱田土壤钾素的测定。根据有效钾含量并结合交换性钾的“最低值”,对我国11种主要土壤的供钾能力进行了初步分级。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4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