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52(2):321-328.DOI: 10.11766/trxb201405280254
摘要:通过土柱出流实验研究锑在我国南方的红壤和棕色石灰土中的迁移行为,对实验结束后的土柱进行分级提取,得出土壤中不同形态锑的百分比。为分析氧化还原电位对锑迁移的影响,探讨了不同pH条件下锑在覆铁石英砂中的迁移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锑在棕色石灰土中迁移时穿透曲线的峰值(C/C0=0.88)比在红壤(C/C0=0.26) 中的高,出流所需时间短;在红壤中迁移时穿透曲线的“拖尾”现象较明显。第二次出流的情况正好相反,锑在红壤中的穿透曲线峰值明显升高C/C0达到0.58,而锑在棕色石灰土中的穿透曲线峰值较第一次明显降低(C/C0=0.70),说明红壤第一次淋洗不彻底,棕色石灰土第一次淋洗比较彻底。土柱实验结束后的土壤中锑主要以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存在,非专性吸附态、专性吸附态和残渣态含量很少,棕色石灰土中的弱结合态锑含量较红壤中多。不同pH条件下锑在覆铁石英砂中迁移特征为,当pH 为4时锑在覆铁石英砂中的穿透曲线对称性较好,“拖尾”现象不明显,随着pH变大穿透曲线对称性变差,“拖尾”现象变明显。
2014, 51(2):278-285.DOI: 10.11766/trxb201307130335
摘要:研究我国南方两类典型土壤(红壤和棕色石灰土)对五价锑[Sb(V)]的等温吸附、动力学吸附-解吸过程,比较常用动力学方程对吸附动态曲线的拟合效果,采用分级提取方法分析锑在土壤中的结合形态。试验结果表明,酸性红壤对Sb(V)的吸附量(13.8 μmol g-1)和吸附速度(0.58 μmol g-1 h-1)均大于棕色石灰土(9.19 μmol g-1; 0.38 μmol g-1 h-1),Sb(V)在红壤表面吸附是一个快速不可逆过程。锑主要以结合较强的Fe、Al氧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存留在两种土壤中,专性和非专性吸附形态含量很低,也说明锑在土壤中以不可逆吸持为主。比较4种动力学吸附方程对实验结果的拟合程度发现,对于红壤而言,浓度较高的情况下Elovich方程(R2=0.96)的拟合性较好,浓度较低的情况下拟二阶动力学方程(R2=0.97、1.00)的拟合性较好;而对于棕色石灰土,在3种浓度下,双常数方程(R2=0.96、0.94、0.93)的拟合性均较好。
1998, 35(1):38-48.DOI: 10.11766/trxb199606180106
摘要:以改进的连续分级提取方法,用1mol/LKCl,0.2mol/LHCl,0.1mol/LNa4P2O7(pH8.5),DCB溶液,0.33mol/L柠檬酸钠(pH7.3)和0.5mol/LNaOH为提取剂,把红壤中可提取的非晶态铝区分为交换态铝(ExAl),吸附态无机羟基铝(HyAl),有机配合态铝(OrAl),氧化铁结合态铝(DCBAl),层间铝(InAl)和非晶态铝硅酸盐(NcAl)。每一种铝形态在其结构组成和性质上都有自己固有的特征,并与红壤相应的性质和生态特征密切相关。在同一个土壤中,其数量上有NcAl>InAl>DCBAl>OrAl>HyAl>ExAl的趋势。除ExAl外,其余五种铝形态均为玄武岩发育的红壤多于花岗岩发育的红壤。土壤中铝大部分以层状铝硅酸盐矿物存在。并以选择性溶解方法单独提取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