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中国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安全利用存在问题与建议

      2023, 60(5):1289-1296.DOI: 10.11766/trxb202309030353

      关键词:污染耕地重金属安全利用解决措施
      摘要 (772)HTML (1924)PDF 469.33 K (2183)收藏

      摘要: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如何安全利用重金属污染耕地仍是当今亟需解决的农业和环保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近几年不同污染程度耕地土壤的安全利用措施,提出重金属低积累作物种植、重金属钝化技术、农艺调控及种植结构调整为当前污染耕地土壤安全利用的主要手段,并指出污染源防控力度不足、土壤污染与作物安全性关系不明、原位钝化技术风险及低积累作物利用效果的局限性仍然是中国污染耕地土壤安全、高效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污染土壤评价标准、健全污染土壤防控体系、优化污染土壤安全利用技术,以推动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利用。

    • AMF和PGPR修复甲胺磷污染土壤的效应

      2016, 53(4):919-929.DOI: 10.11766/trxb201511090480

      关键词:丛枝菌根真菌;根围促生细菌;甲胺磷;农药;土壤污染;菌根修复
      摘要 (2182)HTML (0)PDF 6.86 M (3253)收藏

      摘要: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和根围促生细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PGPR)能降解有毒有机物,但分解土壤中残留甲胺磷农药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测定AMF和PGPR矿化甲胺磷的效应。试验设甲胺磷0、50、100和150 µg g-1下,对番茄(Lycospersicon esculentum,品种金冠)接种AMF Glomus mosseae(Gm)、Glomus etunicatum(Ge)、PGPR Bacillus subtilis(Bs)、Bacillus sp. B697(Bsp)、Pseudomonas fluorescens(Pf)、Gm + Bs、Gm + Bsp、Gm + Pf、Ge + Bs、Ge + Bsp、Ge + Pf和不接种对照,共48个处理。结果表明,接种Gm显著增加了根区土壤和根内PGPR定殖数量,而Pf处理显著提高了AMF侵染率,表明Gm与Pf能够相互促进。甲胺磷100 µg g-1水平下,Gm+Pf 处理的番茄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地上部干重显著高于其他处理(Ge+Pf除外),根系干重显著高于对照、PGPR各处理和Ge处理;而根内甲胺磷浓度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茎叶中的则显著低于其他处理(Gm+Bs、Gm+Bsp和Ge+Pf除外)。AMF、PGPR或AMF+PGPR处理均显著降低番茄体内甲胺磷浓度。甲胺磷50~100 µg g-1水平下,Gm+Pf显著降低根区土壤中甲胺磷残留量,矿化率达52%~60.6%。AMF和PGPR显著提高了根区土壤中甲胺脱氢酶活性,其中以Gm+Pf组合处理的酶活性最高。表明AMF和PGPR均能促进土壤中残留甲胺磷的降解,Gm+Pf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组合。

    • 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水-植物系统中磷的静态迁移研究

      2015, 52(1):138-144.DOI: 10.11766/trxb201402170067

      关键词:土壤;植物;磷;洲滩湿地;鄱阳湖
      摘要 (2578)HTML (0)PDF 8.78 M (3393)收藏

      摘要:通过采集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和植物来开展磷的静态迁移模拟实验,研究了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水-植物系统对磷的吸收、释放及转移规律,并对静态实验前后,不同形态磷素在系统中的迁移量进行了监测。在此基础上,利用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对鄱阳湖洲滩湿地土壤基质对磷的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磷素不断从土壤和水体中释放出来,被植物大量的吸收。在培育之前,植物体内磷含量为1.0 mg g-1,水样磷浓度为2.3 mg L-1;而试验后植物体内磷含量为2.1 mg g-1,水样磷浓度为0.062 mg L-1。随着植物根系的生长,对磷素需求不断变大。直至试验进行到28d时,植物体内的磷素含量趋于恒定。同时,由土壤磷分级试验可看出,试验前后Al-P含量变化较小,Ca-P含量略有增加,Fe-P含量增幅较大。相对于Freundlich模型而言,采用Langmuir模型对湿地土壤基质对磷的吸附过程进行模拟相关性更好。该研究成果旨在为防治湖泊水体污染、开展湿地污染物的环境效应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 长期施肥对浙江稻田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2015, 52(4):828-838.DOI: 10.11766/trxb201407110351

      关键词:长期施肥措施;水稻土;团聚体;物理保护;结构表征
      摘要 (3968)HTML (0)PDF 3.25 M (5479)收藏

      摘要:以浙江省稻田长期定位试验站为依托,研究长期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CK)相比,栏肥与化肥配施(NPKOM)、单施栏肥(OM)、秸秆与化肥配施(NPKRS)和单施秸秆(RS)处理均显著提高了>2 mm和2 ~ 0.25 mm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和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p <0.05),强化了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此外,长期有机无机配施(NPKOM和NPKRS)处理显著提高了各个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并且显著增加水稳定性大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而长期单施化肥和单施秸秆处理并未有效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含量。不同施肥处理下,2 ~ 0.25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占土壤总有机碳的34.2% ~ 48.6%,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技术对2 ~ 0.25 mm和< 0.053 mm团聚体进行结构表征,发现长期单施有机肥或者有机无机配施下芳香族C较CK提高29.9% ~ 45.2%,较NPK处理提高22.3% ~ 36.6%,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的芳构化。在有机碳积累方面,施用有机肥,尤其是栏肥与化肥配施,同时强化了团聚体对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以及促进了化学抗性有机碳组分的积累,是加强稻田土壤有机碳库积累的合理施肥模式。

    • 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环境因子对植被分布影响研究

      2014, 51(3):618-626.DOI: 10.11766/trxb201307230347

      关键词:洲滩湿地;土壤;环境因子;植被;鄱阳湖
      摘要 (3429)HTML (0)PDF 2.75 M (3113)收藏

      摘要:湿地植被生长的影响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部分。其中,非生物因素中对湿地植被格局影响较大的主要是水文和土壤环境因子,也是当今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通过研究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4种植物群落带下各土壤环境因子的含量变化特征,结合研究区20个植被样方的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排序,分析了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主要土壤环境因子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下的全氮含量有明显差异,依次为苔草带<藜蒿-狗牙根带<芦苇-苔草带<苔草-虉草带;总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大小在不同植被群落带的分异趋势相同,二者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全磷含量随植被群落不同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植被群落带离湖泊水体距离逐渐减小,土壤中速效钾含量有增大的趋势,但程度较小。鄱阳湖典型洲滩湿地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有效磷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有效磷与全氮呈极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研究区植被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土壤pH、全钾含量也是影响鄱阳湖湿地植被分布的重要土壤环境因子。

    • 浙江省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

      2013, 50(1):30-40.DOI: 10.11766/trxb201206200242

      关键词:大比例尺;土壤调查;数字化;土壤数据库;浙江
      摘要 (5405)HTML (0)PDF 3.65 M (5160)收藏

      摘要:以浙江省为例,探讨了省域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的构建方法,并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了浙江省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元数据三部分。自主研发的土壤界线自动识别和半自动识别技术的采用,显著提高了土壤图数字化的精度与效率;土壤数据库标准的制定保证了数据库建设的规范、有序;参考地形图、遥感影像等信息,对土壤图图面错误进行了拓扑学和土壤学修正,解决了原图中存在的土壤界线遗漏、界线不连续、图斑注记缺失等问题,显著提高了土壤图的质量;对县、区土壤普查分类、省普查汇总分类及国家标准分类的归属关系进行了整理,解决了原普查成果存在的“同土异名”和“异土同名”问题。建立的浙江省土壤空间数据库共划分156 581个土壤图斑,搜集整理土壤剖面2 677个,实现了全省土壤图的无缝拼接、空间与属性数据的关联,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浙江省“数字土壤”的基础。此外,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其改进的方向,期望在完善浙江省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的同时,也为其他省区的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构建工作提供参考。

    • 浙江省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参比及制图研究

      2013, 50(2):260-267.DOI: 10.11766/trxb201205240199

      关键词:发生分类;系统分类;分类参比;土壤数据库;制图
      摘要 (3019)HTML (0)PDF 2.71 M (3424)收藏

      摘要:利用新建立的浙江省1:5万土壤数据库,对土壤发生分类土种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亚类进行了参比,编制了土壤系统分类亚类分布图。结果表明,发生分类基层分类单元归属较为清楚,但高级单元关系较为复杂。99个土属有62个参比归属唯一,277个土种有252个参比归属唯一,通过参比将大比例尺土壤普查成果转换成系统分类体系是可行的,可以满足1:10万的系统分类亚类制图要求。浙江省土壤参比后归属于8个土纲,以雏形土土纲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31.3%;人为土次之,占总面积的21.4%,有机土面积最小。在系统分类土纲层次,土壤区域分布规律较为明显。研究结果对指导土壤系统分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省域范围的系统分类制图提供了范例。

    • 不同降雨强度对营养盐垂向迁移过程和淋失量的影响

      2008, 45(3):437-444.DOI: trxb10.11766/200612240308

      关键词:降雨强度土柱营养盐迁移淋失量
      摘要 (1931)HTML (0)PDF 1.28 M (3186)收藏

      摘要:云南抚仙湖流域农田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土壤污染物主要随地表径流进入湖泊,使湖泊受到污染。但目前的现场观测表明,农田区浅层地下水也已受到污染,地下水已成为污染物输移的路径之一。通过四组不同降雨强度作用下的室内土柱试验模拟土壤污染物向地下水的淋失迁移量,对降雨入渗过程中总氮、总磷、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垂向迁移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时段处理来对各组实验中营养盐累积淋失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硝态氮的垂向迁移能力和出流浓度均大于铵态氮,总氮和总磷的累积淋失量与累积降雨量呈自然对数关系;降雨强度对总氮的淋失作用明显,对总磷淋失量的影响则相对较弱。实验结果有助于揭示抚仙湖流域降雨作用下农田土壤中污染物的垂向迁移过程及其对农田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机制,并为污染物垂向迁移的数学模拟提供数据基础。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8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