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
    张福锁 王激清 张卫峰 崔振岭 马文奇 陈新平 江荣风
    2008, 45(5):915-924. DOI: trxb10.11766/200805200517
    [摘要](7179) [HTML](0) [PDF 291.74 K](12097) [Cited by](627)
    摘要:
    总结了近年来在全国粮食主产区进行的1 333个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目前条件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肥料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等,发现水稻、小麦和玉米的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为10.4 kg kg-1、8.0 kg kg-1和9.8 kg kg-1,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8.3%、28.2%和26.1%,远低于国际水平,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呈下降趋势。造成肥料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包括高产农田过量施肥,忽视土壤和环境养分的利用,作物产量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以及养分损失未能得到有效阻控等。要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就必须从植物营养学、土壤学、农学等多学科联合攻关入手,充分利用来自土壤和环境的养分资源,实现根层养分供应与高产作物需求在数量上匹配、时间上同步、空间上一致,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协调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
    2  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徐阳春 沈其荣 冉炜
    2002, 39(1):89-96. DOI: 10.11766/trxb200103110113
    [摘要](3985) [HTML](0) [PDF 969.73 K](6791) [Cited by](264)
    摘要:
    通过设置在江苏省句容农科所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长期免耕及施用有机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6年32茬稻—麦水旱轮作后,表土层(0~5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比亚表层(5~10cm)分别高27.5%、43.6%和11%。与常规耕翻相比长期免耕处理表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增加了25.4%和45.4%,而微生物生物量磷无明显变化规律;亚表层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免耕与耕翻两种耕作方式间的差异不显著。尽管各施肥处理施用的氮、磷、钾数量完全相等,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含量却因肥料种类的不同而异。综合0~5和5~10cm土层,微生物生物量碳、磷为:猪粪+化肥>秸秆+化肥>绿肥+化肥>化肥>不施肥,微生物生物量氮则为:猪粪+化肥>绿肥+化肥>秸秆+化肥>化肥>不施肥。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和土壤碱解氮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表明其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
    3  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
    徐中民 陈东景 张志强 程国栋
    2002, 39(3):441-445. DOI: 10.11766/trxb200107130321
    [摘要](2591) [HTML](0) [PDF 1.43 M](5148) [Cited by](246)
    摘要:
    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衡量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和方法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决策。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是1992年William Rees和他的学生Wackernagel提出并于1996年完善的。生态足迹是指按可持续发展方式,支持给定数量的人口消费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1]。由于是采用看得见的足迹来反映人类消费对自然的影响,生态足迹研究方法自提出以来,已经得到了广泛地应用[2]。本文旨在用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生态足迹理论,来定量衡量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4  中国土壤氮素研究
    朱兆良
    2008, 45(5):778-783. DOI: trxb10.11766/200802280502
    [摘要](4393) [HTML](0) [PDF 112.13 K](6824) [Cited by](196)
    摘要:
    概述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国土壤氮素研究的某些进展。主要包括:土壤氮素的本性和氮素肥力,有机肥料氮,农田中化肥氮的去向和氮肥增产效果,农田中化肥氮的损失对环境的影响和农业生态系统的氮素平衡。土壤氮素研究的进展得益于相关学科的进展。并强调指出,对我国来说,在研究的指导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与统一。
    5  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劳秀荣 孙伟红 王真 郝艳如 张昌爱
    2003, 40(4):618-623. DOI: 10.11766/trxb200111300421
    [摘要](3141) [HTML](0) [PDF 230.48 K](6273) [Cited by](187)
    摘要:
    以山东省齐河县低肥力潮土为供试土壤,15年盆栽土培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并配施适量的化肥,是培肥地力,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之一.在秸秆还田量分别为2250、4500、6750kghm-2范围内,土壤有机质积累量,速效氮磷钾的生物有效性,脲酶活性强度等指标与秸秆还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并与气候、作物生长季节、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
    6  中国盐渍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杨劲松
    2008, 45(5):837-845. DOI: trxb10.11766/200806280509
    [摘要](3979) [HTML](0) [PDF 874.36 K](10128) [Cited by](183)
    摘要:
    盐渍土在我国广泛分布,西北、华北、东北及沿海是我国盐渍土的主要集中分布地区,耕地中也有大量盐渍化土壤分布。盐渍土是我国最主要的中低产土壤类型之一,人类活动对其作用明显。本文回顾了我国盐渍土研究工作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目前盐渍土相关研究工作的现状和近期主要研究工作进展,并结合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提出了我国盐渍土研究的展望。建议重点进行土壤盐渍化评估和预警、土壤水盐运移过程及其模拟、植物与土壤盐分相互作用机制、土壤水盐优化调控、盐碱障碍治理与修复和盐渍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7  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增产效应及对土壤肥力影响的定位研究
    刘杏兰 高宗 刘存寿 司立征
    1996, 33(2):138-147. DOI: 10.11766/trxb199407060204
    [摘要](2446) [HTML](0) [PDF 643.85 K](5170) [Cited by](160)
    摘要:
    本文根据13年的定位研究资料,较系统的阐述了不同量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合施用,及关中灌区两熟制粮食产量、土壤肥力和养分平衡的影响.初步揭示了关中楼土的基本生产力持续时间较短;土壤的供肥能力是玉米高于小麦.作者认为采用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施,才是该区粮田持续高产和土壤培肥的有效措施.
    8  土壤空间变异性研究
    周慧珍 龚子同 J. Lamp
    1996, 33(3):232-241. DOI: 10.11766/trxb199512300302
    [摘要](3075) [HTML](0) [PDF 556.66 K](5337) [Cited by](150)
    摘要:
    本研究立足于详查的空间尺度,在一个30平方公里的复合试区上,利用30m到50m的网格调查或土链调查方式,一共观察、描述和记录了127个小土坑,17个土壤剖面,去获取供土壤空间变异研究用的基本数据信息。研究分析和制图工作是在一个由PC-386,数字化仪,扫描仪,彩色打印机等硬件组成和ARC/INFO,IDRISI,dBASE及GEOEAS等制图、数据库和地统计软件支撑的GIS(地理信息系统)上进行的。通过观察点表土属性值的频率分布、半方差图分析和KRIGING内插等概率统计和地统计等方法去达到研究和叙述试区土壤区域变异性的目的。
    9  我国东南丘陵山区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孙波 张桃林 赵其国
    1995, 32(4):362-369.
    [摘要](2690) [HTML](0) [PDF 2.68 M](5811) [Cited by](142)
    摘要: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养分状况以及土壤在供应植物生理所需物质时所处的环境条件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本文根据模糊(Fuzzy)数学和多元数理统计分析原理,建立了一个定量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首先,利用我国东南丘陵山区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选取了11项评价指标,分成两组,并根据其植物效应建立了两类隶属度函数(S型和抛物线型),分别计算了隶属度值.然后,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GRAPHICS进行因子分析,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最后,根据加乘法则,求出土壤肥力的综合性评价指标值(IFI,Integrated Fertility Index).根据评价结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ILWIS绘制了东南丘陵区土壤肥力状况图.从土壤肥力水平与该区粮食、水果产量水平进行比较中,我们找出了存在差距的地区以及引起这些差距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这一地区土壤肥力大多处于中下水平,高、中、低肥力土壤的面积比例分别为25.9%、40.8%和33.3%.内陆腹地,特别是土壤肥力较高的安徽沿江平原、鄱阳湖平原、湘西武陵山区和广西的河池等地区,土壤肥力资源尚有较大潜力待进一步挖掘,限制本区土壤肥力资源潜力发挥的两个主要因子是土壤侵蚀严重和投入水平低.
    10  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的估算与空间分布分析
    解宪丽 孙波 周慧珍 李忠佩 李安波
    2004, 41(1):35-43. DOI: 10.11766/trxb200301140106
    [摘要](4993) [HTML](0) [PDF 423.87 K](8808) [Cited by](136)
    摘要:
    基于1:400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图>和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中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储量做出估算,并且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1.19kg m-2到176.46kg m-2之间,2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密度介于0.27kg m-2到53.46kg m-2之间;100cm和2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为84.4Pg(1Pg=1015g)和27.4Pg;土壤有机碳密度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东北地区、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云贵高原等森林、草甸分布的地区有机碳密度最高,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与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等沙漠化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气候、植被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11  我国菜园土壤中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分布
    张民 龚子同
    1996, 33(1):85-93. DOI: 10.11766/trxb199403250110
    [摘要](2155) [HTML](0) [PDF 611.50 K](4899) [Cited by](132)
    摘要:
    本文对我国各主要起源母土上发育的厚熟土、不同熟化程度的菜园土以及相对应的粮田土壤37个剖面中某些重金属元素的全量及有效态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菜园土壤随种菜历史的延长、熟化程度的增加、重金属元素Zn、Cu、Pb的含量有明显增高的趋势。元素在剖面中的分布以表层含量最高,向下递减。厚熟土由于具有较厚的熟化表层,元素全量及有效态含量在0-40cm土层中均较高,多在过渡层之下出现突然降低的转折;中度和轻度熟化的菜园土中,表层金属元素的含量低于厚熟土,但高于粮田土壤,剖面分布上多在表层之下则出现明显降低;粮田土壤中各金属元素含量则无显着的剖面变化。相关分析表明:Zn、Pb、Cu三种元素之间,以及全量与有效态含量均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但与土壤的pH值和CaCO3含量无相关性。与此含量之间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并与速效P含量有显着的正相关。Zn、Pb、Cu的全量和有效态相反,全量Fe及有效Fe、Mn含量均与pH值和CaCO3呈极显着的负相关,但与有机质含量则无相关性。因此,Fe、Mn两元素的含量与菜园土的熟化程度无关,而Zn、Pb、Cu三种元素则随菜园土的熟化显着增加,是菜园土壤中最普遍的污染元素。
    12  不同经营模式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特征研究
    吴承祯 洪伟
    1999, 36(2):162-167. DOI: 10.11766/trxb199706200203
    [摘要](2447) [HTML](0) [PDF 383.63 K](4691) [Cited by](129)
    摘要:
    土壤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的状况是影响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运用分形模型对不同林分经营模式土壤团粒结构进行研究,探讨了分形维数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越大,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越小,土壤肥力越高;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与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之间存在显着回归关系;分形模型为土壤肥力研究提供新方法.
    13  根际动态过程与植物营养
    张福锁 曹一平
    1992, 29(3):239-250.
    [摘要](2082) [HTML](0) [PDF 3.08 M](5694) [Cited by](128)
    摘要:
    养分的有效性是由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特别是根系主导的根际动态过程所决定的。根系引起根际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根分泌物以及由此引起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活性的改变,从根本上决定着根际养分的动态。而根系主导的根际动态又具有明显的基因型差异,并受植物营养状况的诱导和调控。因此,根际动态变化的方向和强度对植物适应土壤化学和物理逆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根际的一般概念入手,综述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根际动态研究的新成果,重点讨论了根际动态与植物营养的关系,并运用根际微生态系统的概念,把根际动态与植物对养分胁迫的适应性及其调控机理紧密联系起来,使根际动态和植物矿质营养基因型差异机理两个基础性研究热点融为一体,为解决重大的全球性环境、生态以及农业持续发展问题提供新的途径和理论依据。
    14  苜蓿生产力动态及其水分生态环境效应
    李玉山
    2002, 39(3):404-411. DOI: 10.11766/trxb200007270316
    [摘要](2739) [HTML](0) [PDF 776.80 K](4453) [Cited by](128)
    摘要:
    根据长期田间试验实测数据,分析了苜蓿人工草地鲜草产量水平,产量随生长年限的变化,以及产草量和降水量的关系;苜蓿对肥料的敏感性较低,但肥料有延长苜蓿经济性生长年限的功能;水量平衡法计算苜蓿耗水量时,土层计算深度具有重要意义。当采用2m和10m两种不同计算深度时,所得耗水量差值巨大,特别是在揭露水分生态环境演变趋势上,会得到不同结论。10m测深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苜蓿草地年蒸散量大于年降水量,根系吸水层达10m以下,多年连续种植会导致土壤干燥化,形成生物性土壤下伏干层,从而对陆地水分循环路径发生影响。据此提出黄土高原草地生产要改高产目标为适度生产力目标,以减缓或阻止下伏干层的形成,并提出了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15  模糊数学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王建国 杨林章 单艳红
    2001, 38(2):176-183. DOI: 10.11766/trxb200008290205
    [摘要](2790) [HTML](0) [PDF 492.86 K](6135) [Cited by](125)
    摘要:
    针对我国土壤质量评价中目前尚未圆满解决的关于确定评价因素鉴定指标、单因素评价以及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关键方法性问题,依据土壤质量评价中存在的模糊性特点,提出了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土壤质量单因素评价和综合评价模型的思想与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16  不同林分土壤养分、微生物与酶活性的研究
    薛立 邝立刚 陈红跃 谭绍满
    2003, 40(2):280-285. DOI: 10.11766/trxb200103200218
    [摘要](2923) [HTML](0) [PDF 233.56 K](5862) [Cited by](123)
    摘要:
    研究了尾叶桉、马占相思、柚木、落羽杉纯林及黎蒴栲和湿地松、红荷和湿地松、黎蒴栲和加勒比松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结果表明:与马尾松纯林相比,马占相思、柚木、落羽杉纯林及针阔混交林能显著增加有机质和土壤养分,而尾叶桉纯林的效果随养分种类而异.黎蒴栲×湿地松混交林地及尾叶桉林地的微生物数量小于马尾松纯林地,其余林地的微生物数量大于后者.除了尾叶桉林地和马占相思林地外,其他林地的酶活性大于马尾松纯林地.总的来看,尾叶桉纯林改良土壤效果不佳,其他6种人工林可以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地力衰退.
    17  土壤生物在土壤磷有效化中的作用
    张宝贵 李贵桐
    1998, 35(1):104-111. DOI: 10.11766/trxb199508270115
    [摘要](2800) [HTML](0) [PDF 2.56 M](5413) [Cited by](122)
    摘要:
    本文概述了磷被土壤组分固定的机制,详述了土壤微生物、根、菌根和蚯蚓在提高土壤磷植物有效性中起的作用。土壤生物对磷的活化作用主要机制为;通过产生质子和有机酸溶解不溶态无机磷,通过分泌磷酸酶水解有机磷,这种作用受土壤供磷与植物对磷需求间平衡的调控。最后讨论了难溶性矿物磷肥和有机磷肥的应用价值,提出通过增大土壤生物的群体和活性,使土壤供磷与植物需磷达到和谐同步的设想。
    18  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
    黄铭洪 骆永明
    2003, 40(2):161-169. DOI: 10.11766/trxb200210100201
    [摘要](3585) [HTML](0) [PDF 1.34 M](7596) [Cited by](120)
    摘要:
    本文在回顾中国矿区土地修复与恢复重建研究工作的历史基础上,着重从土壤科学与生态学的角度综述(1)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的限制因素;(2)矿区退化土壤的物理和化学修复;(3)矿区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稳定和提取修复;(4)矿区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及动物协同修复;(5)矿区土地修复的技术要求与管理;(6)矿区土地修复与生态恢复的未来研究与发展.旨在推动中国矿区土地资源修复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
    19  有机肥料对镉污染土壤的改良效应
    张亚丽 沈其荣 姜洋
    2001, 38(2):212-218. DOI: 10.11766/trxb200003240209
    [摘要](2970) [HTML](0) [PDF 486.17 K](4620) [Cited by](118)
    摘要:
    通过培养与盆栽试验,研究了有机肥料对污染土壤中Cd的有效性、各形态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料的施用明显降低了土壤中有效性Cd的含量,其中猪粪效果优于秸秆类;有机肥料的施用促使交换态Cd向松结合有机态、锰氧化物结合态以转化.相关分析表明,土壤交换态Cd和松结合有机态Cd与土壤中有效态Cd、水稻地下部分含Cd成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
    20  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应用
    黄冠华 詹卫华
    2002, 39(4):490-497. DOI: 10.11766/trxb200011110406
    [摘要](3233) [HTML](0) [PDF 484.48 K](4701) [Cited by](110)
    摘要:
    本文应用土壤颗粒的质量分布原理来描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通过对10种土壤颗粒的机械组成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分形维数(D=2.489~2.896),并分析了其与土壤质地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所对应土壤的幂函数型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分形维数进行比较分析,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分形维数的大小反映了土壤质地中粘粒、粉粒和砂粒含量的变化,随粘粒含量的增多分形维数增大,随砂粒含量的增多分形维数减小;同时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所对应的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分形维数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因而对所研究的土壤而言,可应用土壤颗粒的质量分形维数结合幂函数模型来估算土壤水分特性曲线.

    本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