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5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农业生产对石灰性土壤无机碳库损失的影响

      2022, 59(3):593-602.DOI: 10.11766/trxb202109270522

      关键词:石灰性土壤;土壤无机碳;二氧化碳;氮肥;水分
      摘要 (1072)HTML (1283)PDF 4.35 M (2239)收藏

      摘要:一般认为,土壤无机碳(SIC)周转缓慢,在全球农田碳循环及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作用有限。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土壤无机碳转化速率也较快,在土壤肥力、碳库转化和调节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农田无机碳方面的研究进展,强调无机碳在农田土壤固碳、缓冲土壤pH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农业生产特别是氮肥大量施用导致我国一些地区农田无机碳消耗,加速土壤酸化,增加了作物重金属污染风险,影响了农田土壤健康。认为我国“秦岭-淮河”南北分界区非石灰性土壤与石灰性过渡区、山东半岛棕壤与潮土过渡区、东北黑土与黑钙土过渡区等区域SIC含量相对较低、降水量相对较高,长期大量施用氮肥会导致农田表层SIC发生损失,属SIC损失敏感区。提出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查明农业生产特别是施用氮肥对土壤无机碳去向的影响,研究土壤有机碳-二氧化碳-钙离子-无机碳相互作用机理及对氮肥的响应,在全球碳循环及土壤碳收支平衡研究中,应考虑人类活动特别是农业生产对土壤无机碳库的影响。建议定期监测我国无机碳损失敏感区农田土壤无机碳含量,合理施肥以减少土壤无机碳损失。

    •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砂姜黑土的固碳效应分析

      2015, 52(4):943-949.DOI: 10.11766/trxb201407150356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有机碳活性;固碳效应;施肥模式;砂姜黑土
      摘要 (3261)HTML (0)PDF 3.33 M (4766)收藏

      摘要:以安徽淮北32 a的定位试验为平台,运用土壤等质量方法对土壤耕层的固碳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不施肥和单施化肥,施用有机肥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容重。长期施用有机肥和单施化肥均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含量有显著作用,但以高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的效果最明显。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的效果显著,而长期单施化肥降低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表明化肥长期施用下土壤肥力下降。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储量有机肥化肥配施的最高,其次为单施有机肥、单施化肥,不施肥最低。有机肥有助于提高土壤质量,且有机肥和化学氮肥分别以高于N 262.5 kg hm-2 a-1配施的效果最佳。

    •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评价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肥力的影响

      2014, 51(3):609-617.DOI: 10.11766/trxb201308190376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砂姜黑土;土壤肥力;施肥方式
      摘要 (3977)HTML (0)PDF 1.18 M (3603)收藏

      摘要:利用安徽濉溪杨柳定位试验(1981-)为平台,以土壤的5种酶活性(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及7种基础化学性质(pH、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作为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最后将各主成分得分系统聚类。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可将原12个土壤生物化学性质指标降维、提取出2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88.22%,且无原变量丢失。其中第一主成分以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EC、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贡献最大;第二主成分则以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pH贡献最大。作为综合评价砂姜黑土肥力的生物指标,酸性和中性磷酸酶优于其他三种土壤酶。以两个主成分得分为新指标进行聚类得到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排序为MNPK,HMNPK > M > NPK > CK,即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是砂姜黑土的最佳培肥模式,单施有机肥次之,而长期单施化肥或者不施肥则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 转植酸酶玉米大田种植对根际土壤磷含量及组成的影响

      2014, 51(5):1110-1119.DOI: 10.11766/trxb201401240049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植酸酶;大田试验;磷分级;生态评估
      摘要 (3050)HTML (0)PDF 2.31 M (3359)收藏

      摘要:转基因作物种植推广中的生态风险是广泛关注的焦点。转植酸酶玉米可以提高动物对玉米籽粒的磷素利用率,但是对土壤磷素的影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基于2011年开始的田间实验,通过2012年和2013年玉米生长季的动态采样,研究转植酸酶玉米种植对土壤磷含量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亲本相比,转植酸酶玉米对土壤磷的影响强烈依赖于采样时间和磷形态,2012年玉米播种前和2013年抽穗期土壤水溶态磷(H2O-Pi)、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NaOH-Pi)和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3-Po)在2012年播种前和2013年成熟期显著低于对照,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只在2013年成熟期有显著差异。种植转植酸酶玉米没有影响土壤全磷(TP)、稀盐酸提取态无机磷(Dil.HCl-Pi)、浓盐酸提取态无机磷(Conc.HCl-Pi)、浓盐酸提取态有机磷(Conc.HCl-Po)和残留态磷(Residual-P)含量。总之,连续3年种植转植酸酶玉米仅在某些采样期对土壤高活性和中等活性磷产生影响。转植酸酶玉米种植对土壤磷素影响的评价和影响机制研究需要结合植物和土壤,并在不同地点开展长期监测。

    • 土壤持水曲线van Genuchten模型求参的一种新方法

      2007, 44(6):1135-1138.DOI: 10.11766/trxb200609210625

      关键词:土壤持水曲线van Genuchten模型DPS数据处理系统Marquardt方法
      摘要 (2594)HTML (0)PDF 1.07 M (4769)收藏

      摘要:土壤持水曲线是研究土壤水动力学性质必不可少的重要参数。在已经建立的众多数学模型中,van Genuchten模型以其与实测数据拟合程度好而得到广泛的应用,而运用该模型的关键是如何获得其中的4个参数。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5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