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56(2):276-287.DOI: 10.11766/trxb201806070306
摘要:化学武器残留的二苯砷酸(Diphenylarsinic acid,DPAA)引起的土壤—水环境砷污染事件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土壤—水环境中DPAA的分析方法、污染状况、迁移转化和修复技术等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鉴于DPAA污染问题的严峻性和污染修复的迫切性,本文通过系统调研并结合笔者的研究工作,综述了土壤-水环境中DPAA分析方法、来源及污染状况的研究进展,探讨了DPAA吸附/解吸、迁移、转化过程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阐述了对其污染的物理/化学、生物学修复机理研究;认为建立DPAA污染数据库,开展宏观及微观尺度上DPAA环境行为特征的研究,并系统构建DPAA污染的修复技术方法体系将是该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促进土壤-水环境中DPAA污染及其修复的深入研究、有效降低DPAA的环境健康风险提供理论参考。
2013, 50(2):405-412.DOI: 10.11766/trxb201206250251
摘要:来自污水污泥等源头的病毒进入土壤和水环境后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因而阐明病毒在不同环境中的去向是建立安全、高效病毒防治技术的基础。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病毒在水体、土壤中的去向,及病毒去除材料的去除效率和机制;明确了气-水界面、本土微生物、有机质含量及其组成等因素对病毒去向有显著影响;比较分析了基于高吸附性和铁铝氧化物致死性的活性炭和富铁铝材料等的病毒去除效率。最后从研究介质选择、病毒去除材料的潜在应用前景、及本土微生物组成对病毒去向影响角度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建议。
2003, 40(6):809-814.DOI: 10.11766/trxb200207010602
摘要:横穿腾格里沙漠的防风固沙体系始建于1956年,确保了包兰铁路近半个世纪的畅通无阻.在几十年的土壤-植被系统演变中,花棒+柠条+油蒿-干旱砂质新成土的人工系统演变为油蒿+雾冰藜+小画眉草-简育正常干旱土的半天然、天然系统;生物结皮发育、结皮层形成改变了降水的再分配过程;在20~500cm深度的干旱层因灌木的排水作用而形成,低等植物也开始与草本和灌木竞争水分,深根系的灌木很难得到降水的补给,逐渐退出了防护体系;土壤-植被系统趋于更薄的活动层.水环境的这些变化正影响着整个防护体系的结构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