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60(2):479-490.DOI: 10.11766/trxb202110250434
摘要:为探究游离氧化铁对富硒土壤吸附解吸Se(Ⅳ)的影响机理,以广西富硒赤红壤、红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等温吸附解吸实验,比较去除游离氧化铁前后土壤对Se(Ⅳ)的吸附解吸特征,同时运用Zeta电位、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其机理。结果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均能较好地拟合供试土壤吸附Se(Ⅳ)过程,相关系数在0.920~0.995之间。供试土壤最大吸附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赤红壤(1 399 mg·kg-1)、红壤(1 336 mg·kg-1)、去氧化铁赤红壤(444 mg·kg-1)、去氧化铁红壤(352 mg·kg-1)。去除游离氧化铁后,红壤、赤红壤的Zeta电位分别由-24.42、-18.06 mV变为-33.06和-26.43 mV,且比表面积减小。红壤、赤红壤及其去氧化铁土对Se(Ⅳ)的解吸率在2%~7%之间,去氧化铁土的解吸率高于红壤、赤红壤。红外光谱分峰拟合分析可知,土壤主要通过-OH、Fe-O、C=O等含氧基团与硒发生反应,土壤去除氧化铁后,Fe-O在吸附中的作用减弱或消失。综上,游离氧化铁可通过自身理化特性及表面基团提高土壤对Se(Ⅳ)的吸附容量和强度,减少土壤对Se(Ⅳ)的释放。
2018, 55(2):399-410.DOI: 10.11766/trxb201710090405
摘要:研究了针铁矿和针铁矿—胡敏酸复合体对Se(Ⅳ)的吸附机制。结果表明:针铁矿和复合体对Se(Ⅳ)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0.202 mmol g-1和0.159 mmol g-1。针铁矿的等温吸附数据适合用Langmuir模型拟合,而Freundlich模型更适合描述复合体的等温吸附过程。针铁矿的等电点(IEP)在7.0附近,复合体的IEP<3.0;当pH=4.0时,它们的表面电位分别为46.6 mV和-40.5 mV。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显示,针铁矿和复合体表面Fe2p3/2的电子结合能(B.E.)分别为711.4 eV和711.5 eV,复合体表面C1s的B.E.值为284.8 eV。初始pH=4.0时,样品与Se(Ⅳ)相互作用后的主要变化体现在:①针铁矿和复合体的悬浮液pH分别升高至4.4和4.2,表面电位分别降低了39.08 mV和升高了1.8 mV;②针铁矿表面Fe(Ⅲ)的B.E.值降低了0.4 eV,但吸附态Se(Ⅳ)的B.E.值无明显变化;③复合体表面Fe(Ⅲ)的B.E.值降低了0.3 eV,表面C-O中C的B.E.值由285.7 eV升高至286.5 eV,吸附态Se(Ⅳ)的B.E.值升高了0.6 eV。针铁矿和复合体吸附Se(Ⅳ)的主要机制包括表面配合反应(复合体表面铁羟基与HSeO3-之间存在双齿配位)、静电引力、氢键等作用。此外,复合体表面吸附态Se(Ⅳ)同时与针铁矿和胡敏酸发生了作用,形成了针铁矿—Se(Ⅳ) —胡敏酸三元体。
2010, 47(3):523-528.DOI: 10.11766/trxb200904020143
摘要:利用水稻幼苗离体根,分别研究pH 3.0、pH 5.0和pH 8.0条件下对根系吸收不同形式亚硒酸盐生理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pH 3.0和pH 8.0时0.10 mmolL-1 DNP, 1.0 m molL-1 NaF 和低温 (4℃)仅能较小程度地抑制水稻根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根系随硒浓度变化的吸收曲线为一直线,而pH 5.0时,能够抑制绝大多数亚硒酸盐的吸收,吸收曲线为一饱和曲线。进一步研究显示,pH 3.0时, HgCl2和AgNO3能够抑制绝大多数亚硒酸盐的吸收,pH 8.0时,阴离子通道抑制剂仅能抑制小部分亚硒酸盐的吸收。可见,pH 5.0时,亚硒酸盐主要以主动方式进入水稻根内,而pH 3.0和pH 8.0时以被动方式进入水稻根内,此外,pH 3.0时亚硒酸盐主要通过水通道途径进入水稻根内,而pH 8.0时亚硒酸盐可能不是通过阴离子通道而是通过其他被动方式进入水稻根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