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28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不同碳氮比物料添加对紫色土激发效应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

      2025, 62(3).DOI: 10.11766/trxb202311240495

      关键词:室内培养养分添加碳氮比激发效应土壤酶活性
      摘要 (49)HTML (0)PDF 854.11 K (174)收藏

      摘要:外源物料质量(碳氮比,C/N)可调控土壤激发效应,然而不同C/N物料添加对激发效应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尚不明确。以葡萄糖和硫酸铵为外源养分,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究不同C/N物料对长期秸秆配施无机肥后紫色土激发效应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不同C/N物料添加均产生正激发效应,但物料C/N为10时(CN10)的累积激发效应较C/N为50(CN50)和100(CN100)时显著降低了87.4 %和93.7 %。CN100和CN50处理较CN10显著提升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显著降低了可溶性总氮(TDN)含量。在培养14 d和培养43 d后,CN100处理较CN10均显著提升了α-纤维素酶(CBH)、β-乙酰葡糖胺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前两周累积激发效应与MBC、CBH、NAG、LA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DN、(βG+CBH)/(NAG+LAP)(βG,β-葡糖苷酶)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培养结束时累积激发效应与MBC、βG、CBH、NAG、LAP和(βG+CBH)/(NAG+LA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TDN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较低C/N物料能显著降低紫色土的激发效应,有助于土壤高效固碳;微生物主要通过调整关键酶活性来应对土壤环境中养分相对有效性的变化,进而调控激发效应。本研究可为区域制定高效固碳的施肥方案,以及深入理解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 短期和长期氮磷添加对青藏高原草甸土壤微生物残体积累系数的影响

      2025, 62(3).DOI: 10.11766/trxb202401090018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微生物残体积累系数;氮磷添加;pH;青藏高原
      摘要 (157)HTML (0)PDF 3.71 M (234)收藏

      摘要:微生物残体积累系数(NAC)是单位微生物生物量积累的微生物残体量,可用来指征微生物残体的积累效率,然而青藏高原草甸生态系统的土壤NAC对短期和长期氮磷添加的响应尚不明确。以青藏高原草甸氮磷添加1年(短期)和10年(长期)后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量化了土壤微生物残体碳(MN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并估算了短期和长期养分添加后的NAC,同时综合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微生物胞外酶活性、植物生物量等环境因子,分析了NAC的主要调控因素。结果显示,短期养分添加后0~10 cm和20~30 cm土层的NAC分别为31.33和38.12,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对NAC无显著影响(P>0.05);长期养分添加后0~10 cm和20~30 cm土层的NAC分别为14.46和17.49,氮磷添加显著降低了20~30 cm土层的NAC(P<0.05)。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H是影响NAC的主要因素,长期氮磷添加导致土壤pH降低,从而降低了NAC。本研究探讨了NAC对氮磷添加的差异响应及影响因素,为理解氮磷沉降增加背景下微生物介导的碳积累提供了数据支持。

    • 基于土壤剖面发生层和环境变量的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

      2025, 62(3).DOI: 10.11766/trxb202402040063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土壤剖面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安徽省
      摘要 (24)HTML (0)PDF 1.09 M (140)收藏

      摘要:为了解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提高区域土壤固碳潜力,本文以安徽省典型土壤剖面的发生层为切入点,测定了451个典型土壤剖面表土层(A层)、心土层(B层)和母质层(C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剖面有机碳分布特征,并利用相关分析、随机森林回归分析方法探讨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绘制了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安徽省土壤剖面有机碳平均含量为8.47 g?kg-1,总体水平较低,其中A层平均为15.86 g?kg-1,远高于B层(平均值5.80 g?kg-1)和C层(平均值3.74 g?kg-1),且所有层次均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变异性;各发生层有机碳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均大体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特征;影响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A层是土壤颗粒组成和容重,B层是地形因子和土壤颗粒组成,C层是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地形因子和容重。土壤颗粒组成是驱动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子,但在制定土壤有机碳调控措施时也要充分考虑地形因子和土壤容重的影响。

    • 基于DNDC模型评估极端高温和长期变暖对水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

      2025, 62(3).DOI: 10.11766/trxb202402070064

      关键词:DNDC模型;长期变暖;极端高温;土壤有机碳;水稻土
      摘要 (16)HTML (0)PDF 2.79 M (161)收藏

      摘要:全球正经历以变暖为主、极端事件趋强趋频的气候变化,但其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区分并量化极端高温和长期变暖对SOC的影响是制定适应性策略的关键。利用1:5万大比例尺土壤数据库和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模型,模拟了1980—2016年福建省漳州市水田土壤在气候平均态、极端高温、长期变暖及实测温度四种气候情景下SOC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长期变暖、极端高温及二者协同对漳州市水田SOC的净贡献量分别为13.81、-80.02和-66.14 Gg。因此,虽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土壤仍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但未来频发的极端高温事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更大的碳损失。

    • 土壤碳氮比的可见-近红外与中红外光谱预测

      2025, 62(3).DOI: 10.11766/trxb202404120152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碳氮比;偏最小二乘回归;高光谱预测
      摘要 (44)HTML (0)PDF 22.94 M (139)收藏

      摘要:土壤碳氮比(C/N)不仅可以反映土壤质量,也可以衡量土壤碳氮元素的营养平衡状况,其数值和等级的快速准确测定对指导实时科学施肥和提升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贵州省501个烤烟-玉米轮作典型农田耕层(0~20 cm)土壤样品的可见-近红外光谱(VNIR)和中红外光谱(MIR)信息以及总有机碳(TOC)、全氮(TN)和C/N数据,对光谱进行Savitzky-Golay(SG)平滑去噪和标准规一化处理后,分别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随机森林(RF)和Cubist三种方法进行建模,通过直接预测C/N和间接预测(先分别预测TOC和TN再计算C/N)两种方式构建了土壤C/N预测模型,并对C/N数值和等级预测精度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1)对于C/N数值预测,虽然最优预测策略为MIR-PLSR的直接预测,但预测精度(相对标准误差,RPD)仅为1.20;(2)C/N等级可以被准确预测,最优策略为MIR-PLSR模型的直接预测,等级判定精度为0.71;(3)C/N数值预测精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烟田较为一致的严格施肥措施降低了耕层土壤碳氮含量的空间差异,从而也降低了C/N的空间变异(变异系数为17.15%,中度变异),二是C/N与VNIR、MIR光谱的相关性均较低。因此,基于MIR-PLSR可以对C/N等级进行直接预测。

    • 土壤“矿物碳泵(MnCP)”介导有机碳的固存与稳定机制

      2025, 62(3).DOI: 10.11766/trxb202404250169

      关键词:矿物碳泵;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微生物碳泵;碳循环;固碳机制;非生物反应
      摘要 (59)HTML (0)PDF 1011.16 K (491)收藏

      摘要:土壤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在防治土壤退化、保育土壤健康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土壤矿物是土壤固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土壤有机碳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土壤界面活性、理化性质和肥力状况。矿物碳泵(mineral carbon pump, MnCP)概念强调了土壤矿物在活性有机碳固存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阐述了矿物在土壤有机碳稳定过程中的功能定位。本文以矿物介导的土壤固碳过程为主线,系统梳理了MnCP的概念,详细介绍了MnCP介导的五种固碳机制、影响因素以及相关表征技术发展,并展望了MnCP框架下有待进一步探究的关键科学问题。

    • 微生物利用性不同的有机碳源阻控尿素诱导红壤酸化的作用机制

      2025, 62(1):81-91.DOI: 10.11766/trxb202308140323CSTR: 32215.14.trxb202308140323

      关键词:有机碳源的可利用性微生物氮同化硝化作用碳氮矿化土壤酸化
      摘要 (392)HTML (337)PDF 646.54 K (814)收藏

      摘要:为研究有机物料中不同类型碳源对肥料氮转化及其引起土壤酸化的调控作用,选择葡萄糖、苯甲酸钠、纤维素、木质素四种微生物利用程度不同的碳源,在外加碳源和尿素的C/N = 40的条件下进行45 d的室内培养,分析有机碳源与尿素配合施用对红壤氮素形态转化和酸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红壤中单施尿素会发生强烈的硝化作用,培养结束时土壤pH降低1.17个单位。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有机碳源与尿素配施处理土壤呼吸作用显著增强,土壤无机氮和NO3--N分别减少了17.1%~99.4%和46.1%~99.9%,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固相有机氮共增加了3.0%~14.8%,土壤pH提高0.67~3.11个单位。有机碳源与氮肥配施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肥料氮的同化作用和土壤固持,显著降低硝化作用及其诱导的土壤酸化。其中微生物易利用的葡萄糖有利于促进前期肥料氮被微生物快速同化和后期有机氮的矿化作用,对肥料氮可起暂存和缓释作用;较难利用的纤维素促进肥料氮微生物同化的作用较葡萄糖滞后,但同化作用强、效率高,有利于肥料氮在土壤中较长时间的固持;难利用的木质素促进肥料氮的微生物同化作用弱,但直接抑制了硝化作用,以上有机碳源调控氮素转化过程可提升土壤pH约0.6个单位。而苯甲酸钠作为易利用有机酸盐,虽然促进肥料氮的微生物同化作用显著低于葡萄糖和纤维素,但其具有直接抑制硝化作用的能力,而且苯甲酸钠的脱羧作用可以快速消耗H+,可大幅提升土壤pH约3.0个单位。综上,有机碳源本身的化学性质,如化学结构的复杂程度、微生物碳利用效率、有机物本身的毒性效应等是影响土壤碳、氮转化过程及其耦合的土壤酸化过程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农田土壤养分和酸度调控的高效管理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对农田管理措施响应的机制

      2025, 62(1):177-188.DOI: 10.11766/trxb202309020351CSTR: 32215.14.trxb202309020351

      关键词: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农田管理13C标记底物18O标记水化学计量模型整合分析
      摘要 (319)HTML (704)PDF 876.45 K (971)收藏

      摘要:为明确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对不同管理措施的响应及驱动因素,深刻理解土壤有机碳周转、快速提升土壤肥力和有效减缓气候变化。收集全球已公开发表的198组文献数据,通过整合分析(Meta-analysis)和皮尔森(Pearson)分析方法探究不同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微生物CUE的影响和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添加生物质炭能够增加13C标记底物(CUE13C)和18O标记水(CUE18O)方法测量(计算)的土壤微生物CUE,而降低化学计量模型(CUEST)方法计算的土壤微生物CUE。施用化肥降低土壤微生物CUE18O(-4.71%),但提高土壤微生物CUEST(28.20%)。秸秆还田导致土壤微生物CUE18O和CUEST分别降低14.08%和28.64%。免耕/少耕使通过三种方法评估的土壤微生物CUE均得到显著增加。特定气候、土壤属性和试验年限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CUE的变化趋势。干旱指数和土壤pH是影响土壤微生物CUE13C效应值的关键因素。土壤微生物CUE18O效应值随着土壤微生物生长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微生物CUEST效应值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细胞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黏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因此,充分考虑特定地点的气候、土壤化学性质以及微生物活性和功能对农田管理措施的响应有利于调节作用于微生物群落或者细胞层面的土壤微生物CUE,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的形成和积累。

    • 甘肃尕海湿地不同植被退化阶段土壤颗粒有机碳含量及动态

      2025, 62(1):189-200.DOI: 10.11766/trxb202309040355CSTR: 32215.14.trxb202309040355

      关键词:植被退化土壤颗粒有机碳时空分布尕海湿地
      摘要 (189)HTML (434)PDF 1010.34 K (686)收藏

      摘要:研究高寒湿地植被退化过程中土壤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深入理解高寒湿地土壤碳库动态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提供基础数据。以甘肃尕海湿地区内不同植被退化程度的沼泽草甸(未退化 ND、轻度退化 SD、中度退化 MD和重度退化 HD)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植被退化过程中湿地土壤POC在2016年和2017年生长季的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被退化显著降低了湿地表层(0~10和10~20 cm)土壤 POC含量,而对其他土层(20~40、40~60、60~80和80~100 cm)土壤POC含量影响不显著。(2)随生长季的推移,表层土壤 POC含量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但其他土层土壤POC含量无明显变化,2016年土壤POC含量和变幅均高于2017年。(3)采样时间、植被退化和土壤深度均对POC影响显著,同时对土壤POC有显著交互作用。(4)全氮和地下生物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导因素。植被退化可能导致青藏高原湿地表层土壤碳库中积累的大量POC损失,使青藏高原湿地成为一个潜在碳源。

    • 溶解性有机碳溶液灌溉和苜蓿间作消减黄土区苹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的研究

      2025, 62(1):201-213.DOI: 10.11766/trxb202310280440CSTR: 32215.14.trxb202310280440

      关键词:黄土高原溶解性有机碳硝态氮反硝化功能基因苜蓿
      摘要 (127)HTML (303)PDF 2.08 M (756)收藏

      摘要:近年来,黄土区苹果园由于氮肥使用不当,导致土壤中硝酸盐的大量累积,将严重威胁土壤生态安全。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输入和深根系豆科作物间作是消减苹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的潜在可行途径,但其效果与影响因素研究目前较薄弱。为此,本研究在渭北黄土区苹果园中设置了灌溉DOC溶液(D)、苜蓿间作(M)、灌溉DOC溶液+苜蓿间作(D+M)、以及对照(CK)四个处理,测定0~600 cm土层硝酸盐、DOC、土壤有机碳( 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水率及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等指标。研究表明:D和D+M处理下,0~400 cm土壤剖面硝酸盐消减比例达到50%左右,但单一的M处理消减效果不明显;D处理消耗的DOC与硝酸盐之间的C、N质量消耗比例约为5:1,D+M处理的C、N质量消耗比例约为4.35:1;D和D+M处理均增加了0~600 cm土层nirS、nirK和nosZ反硝化基因拷贝数,并提高了DOC、SOC和反硝化微生物对硝酸盐消减的贡献率。总体而言,D+M处理消减硝酸盐效果最好,可作为黄土区果园深层土壤硝酸盐治理的可行措施。

    上一页123456
    共33页328条记录 跳转到GO